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简称真红,是一种以获得性克隆性红细胞异常增多为主的慢性MPNs。其外周血血细胞比容增加,血液黏稠度增高,常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增高、脾大,病程中可出现血栓和出血等并发症。
【发病机制】
为获得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90%~95%病人都可发现JAK2 V617F基因突变。
【临床表现】
中老年人发病居多,男性稍多于女性。起病缓慢,病变若干年后才出现症状,或偶然查血时发现。血液黏滞度增髙可致血流缓慢和组织缺氧,可出现以下临床症状:
1.神经系统表现 表现为头痛、眩晕、多汗、疲乏、健忘、耳鸣、眼花、视力障碍、肢端麻木与刺痛等症状,多因血液黏滞度增高所致。
2.多血质表现 皮肤和黏膜红紫,尤以面颊、唇、舌、耳、鼻尖、颈部和四肢末端(指、趾及大小鱼际)为甚,眼结膜显著充血。
3.血栓形成、栓塞和出血 伴血小板增多时,可有血栓形成和梗死,常见于脑、周围血管、冠状动脉、门静脉、肠系膜等。出血仅见于少数病人,与血管内膜损伤、血小板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
4.消化系统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释放组胺刺激胃腺壁细胞,可致消化性溃疡及相关症状。
5.肝脾大 40%~50%病人有肝大、70%~90%有脾大,是本病的重要体征,脾大多为中、重度肿大,表面平坦,质硬,引起腹胀、食欲缺乏、便秘。若发生脾梗死,则引起脾区疼痛。
6.其他 骨髓细胞过度增殖可导致高尿酸血症,少数病人出现继发性痛风、肾结石及肾功能损害;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刺激皮肤有明显瘙痒症;因血容量增加,约半数病人合并高血压。
【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红细胞计数增高至(6~10)xl012/L,Hb增髙至(170~240)g/L,呈小细胞低色素性(由于缺铁),血细胞比容增高至0.6~0.8,用51Cr标记法测红细胞容量(red cell masS,RCM)大于正常值,男>36ml/kg,女>32ml/kg。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当脾大伴髓外造血时,外周血可有少数幼红细胞。白细胞增多至(10~30)xl09/L,常有核左移,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增高。可有血小板增多,可达(3OO~1OOO)x1O9/L。血液黏滞性为正常的5~8倍。
2.骨髓检查 各系造血细胞都显著增生,脂肪组织减少,粒红比例常下降,巨核细胞增生常较明显。铁染色显示贮存铁减少。
3.血液生化检查 多数病人血尿酸增加。可有髙组胺血症和高组胺尿症。血清维生素B12浓度及维生素B12结合力增加,血清铁降低,EPO减少。
4.基因检测 多数PV病人造血细胞存在JAK2V617F基因突变。
5.骨髓细胞体外培养 利用骨髓细胞体外培养确认是否有内源性红细胞集落(endogenous erythroid colonies,EEC)形成。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2016年WHO标准)
1.主要诊断指标 ①Hb,男性>165g/L,女性>160g/L,或者血细胞比容男性>0.49,女性〉0.48,或者RCM超过平均正常预测值的25%。②骨髓活检提示相对于年龄而言的全髓细胞高增生,包括显著的红系、粒系增生和多形性、大小不等的成熟巨核细胞增殖。③存在JAK2 V617F突变或者JAK2外显子12的突变。
2.次要诊断指标 血清EPO低于正常值。
主要标准②在以下情况不要求:如果主要标准③和次要标准同时满足,且血红蛋白男性>185g/L,女性>165g/L,或血细胞比容男性>0.55,女性>0.49。
符合3项主要标准,或前2项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则可诊断PV。
(二)鉴别诊断
1.继发性红细胞増多症 ①慢性缺氧状态,如高原居住、肺气肿、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慢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等;②大量吸烟使碳氧血红蛋白增髙和异常血红蛋白病引起组织缺氧;③分泌EPO增多的情况,如肾囊肿、肾孟积水、肾动脉狭窄等或患肝癌、肺癌、小脑血管母细胞瘤、子宫平滑肌瘤等肿瘤时。
2.相对性红细胞増多症 见于脱水、烧伤和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而致的血液浓缩。
【治疗】
治疗目标是避免血栓形成,控制疾病相关症状,延缓疾病进展。
1.静脉放血 每隔2~3天放血200~400ml,直至血细胞比容<0.45。应注意:①放血后红细胞及血小板可能会反跳性增髙,需用药物;②反复放血可加重缺铁;③老年及有心血管病者,放血后有诱发血栓形成的可能。
2.血栓形成的预防 若无禁忌证存在,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50~100mg/d长期预防治疗。
3.降细胞治疗 对年龄>40岁者可考虑使用羟基脲10~20mg/(kg•d),维持白细胞(3.5~5)x109/L;而对于年龄<40岁或妊娠期应使用干扰素300万U/m2,每周3次,皮下注射。
4.JAK2抑制剂 2014年12月,美国FDA批准芦可替尼用于对羟基脲无应答或不耐受的病人。
【预后】
可生存10~15年或以上。出血、血栓形成和栓塞是主要死因,个别可演变为急性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