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病是由似蚓蛔线虫引起的一种疾病。似蚓蛔线虫(Ascaris lumbricoides Linnaeus,1758)简称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成虫寄生于小肠,可引起蛔虫病(Ascariasis)。此外,犬弓首线虫(Toxocara canis,简称犬蛔虫)是犬类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其幼虫能在人体内移行,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visceral larva migrans,VLM)。祖国医学对本病早有认识,将蛔虫称为蛟墙、鱿、长虫。如《灵枢·厥病》篇说:“肠中有虫瘕及胶墙,……心肠痛,侬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墙也。”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误食沾有蛔虫卵的生冷蔬菜、瓜果或其他不洁之物而引起的。蛔虫寄生在小肠内,扰乱脾胃气机,吸食水谷精微。由于蛔虫具有喜温,恶寒怕热,性动好窜,善于钻孔的特性,故当人体脾胃功能失调,或有全身发热性疾患时,蛔虫即易在腹中乱窜而引起多种病症。若蛔虫钻人胆道、阑门,或蛔虫数量较多,在肠中缠结成团,则出现多种病变及症状。本篇辑录验方如下:
验方一:驱蛔虫汤(易秉禄)
【组成】茵陈30g,槟榔30g,川椒5g,细辛3g,干姜10g,郁金10g,乌药10g,使君子15g,大黄5g,川楝子10g,元胡(醋炒)10g。
【用法】将上药加水适量,煎15分钟后约200ml,分3次口服。服时加食醋20~30ml,一般4小时1次,每日1剂,小儿用量酌减。
【功用】驱蛔温中,攻积止痛。
【主治】胆道蛔虫症。
【加减】如并发胆道感染者,可加金银花15g,栀子15g,黄芩10g,金钱草30g;如大便燥结者加芒硝5g,1次冲服。
验方二:乌梅胶囊(徐伯伦)
【组成】乌梅肉40g,川楝子40g,川椒20g,黄连20g,生大黄10g。
【用法】将上药烘干混合后研为细末,装入胶囊,每粒0.5g。成人每次10~20粒,每日服3次,儿童酌减。
【功用】安蛔杀虫,止痛解痉,消炎排虫。
【主治】胆道蛔虫症。
验方三:椒梅槟贯汤(陈国华)
【组成】乌梅30g,川椒50个,贯众60g,槟榔15g,木香15g,枳壳15g,黑醋30g,厚朴15g,苦楝皮12g。
【用法】将上药水煎分2~3次口服,每日1剂,小儿酌减量。
【功用】安蛔除虫,理气止痛。
【主治】胆道蛔虫症。
【加减】如呕吐清涎、胃寒者,加生姜、吴茱萸;呕吐胆汁、口苦苔黄属胆热犯胃,加黄芩、竹茹、半夏。痛剧,可用阿托品或维生素、普鲁卡因作双侧阳陵泉、足三里封闭;痛剧伴四肢厥逆,大汗淋漓,脉沉无力者今宜加附片、干姜;素体血虚加当归、白芍、阿胶。
验方四:乌君汤(吴家亲)
【组成】乌梅20g,使君子15g,川楝子12g,川椒6g,生姜6g,黄连9g,大黄9g,大白12g。
【用法】将上药水煎分2~3次口服,每日1剂。
【功用】安蛔镇痛,消炎止呕。
【主治】蛔虫性腹痛。
验方五:海龟胆合剂(吴礼豪)
【组成】海龟胆、大黄粉。
【用法】将海龟胆和大黄分别焙干,研为细末后贮瓶备用。用时,每次口服海龟胆1g、大黄粉3g,温水冲服。10岁以下用量酌减。
【功用】清热利胆,排蛔止痛。
【主治】胆道蛔虫症。
验方六:加减乌梅丸(尹有学)
【组成】乌梅、当归、桂枝、川楝子、延胡索、党参各10g,黄连、细辛各4g,炒白芍12g,炮干姜、花椒、吴茱萸、熟附子、炙甘草各6g。
【用法】将上药煎煮2次,早、晚空腹各服1次。每日1剂。
【功用】温中补虚,安蛔止痛。
【主治】胆道蛔虫症。
验方七:甘草蜂蜜饮(李放兴)
【组成】甘草50g,蜂蜜100g。
【用法】将甘草煎水冲泡蜂蜜顿服,每日2次,痛止后驱蛔。
【功用】解毒利胆,安蛔止痛。
【主治】胆道蛔虫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