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病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一)发作期
1.寒哮
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麻黄10、射干10、干姜5、细辛3、法半夏10、紫菀10、款冬花10、五味子5、大枣10、甘草3。
表寒明显,寒热身痛,+桂枝、生姜;痰涌气逆,不得平卧,+葶苈子、苏子、杏仁、白前、橘皮;咳逆上气、汗多,+白芍。
2.热哮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加减
麻黄10、杏仁10、黄芩10、桑白皮12、法半夏10、款冬花10、紫苏子10、白果10、甘草5。
表寒外束,肺热内郁,+石膏;肺气壅实,痰鸣息涌,不得平卧,+葶苈子、地龙;肺热壅盛,咳痰稠黄,+海蛤壳、射干、知母、鱼腥草;大便秘结,+大黄、芒硝、全瓜蒌、枳实;病久热盛伤阴,气急难续,痰少质黏,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沙参、知母、天花粉。
3.寒包热哮
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麻黄10、石膏15、厚朴10、杏仁10、生姜5、法半夏10、大枣10、甘草3。
表寒重,+桂枝、细辛;哮喘痰鸣气逆,+射干、葶苈子、苏子;痰吐稠黄胶粘,+黄芩、前胡、瓜蒌皮。
4.风痰哮
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减
白芥子10、紫苏子、莱菔子12、麻黄5、杏仁10、僵蚕10、厚朴10、法半夏10、茯苓12、陈皮5。
痰壅喘急,不能平卧,+葶苈子、猪牙皂,必要时暂予控涎丹;感受风邪而发,+苏叶、防风、苍耳子、蝉衣、地龙。
5.虚哮
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
党参12、黄芪15、胡桃肉15、沉香3、冬虫夏草6、五味子6、紫苏子10、法半夏10、款冬花10、陈皮5。
肾阳虚,+附子、鹿角片、补骨脂、钟乳石;肺肾阴虚,+沙参、麦冬、生地黄、当归;痰气瘀阻,口唇青紫,+桃仁、苏木;气逆于上,动则气喘,+紫石英、磁石。
6.哮喘脱证
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加减
人参20、附子10、甘草5、山萸肉15、五味子10、麦冬10、龙骨20、牡蛎20、冬虫夏草20、蛤蚧20。
喘急面青,烦躁不安,汗出肢冷,舌淡紫,脉细,另吞服黑锡丹;阳虚甚,气息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脉沉细,+肉桂、干姜;气息急促,心烦内热,汗出粘手,口干舌红,脉沉细数,+生地黄、玉竹,人参改西洋参。
(二)缓解期
1.肺虚
补肺益气——玉屏风散加减
黄芪15、白术10、防风10。
恶风明显,+桂枝汤;阳虚甚,+附子;痰多,+前胡、杏仁;气阴两虚,呛咳,痰少质黏,口咽干,舌质红,生脉散+沙参、玉竹。
2.脾虚
健脾益气——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12、白术10、山药15、薏苡仁10、茯苓12、半夏10、陈皮10、五味子10、甘草5。
表虚自汗,+黄芪、浮小麦、大枣;怕冷,畏风,易感冒,+桂枝、白芍、附子;痰多,+前胡、杏仁;脾阳不振,形寒肢冷,+附子、干姜;中虚哮喘,痰壅气滞,+三子养亲汤;脾虚气陷,少气懒言,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3.肾虚
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七味都气丸加减
附子10、肉桂5、熟地12、山茱萸6、山药15、泽泻10、茯苓12、牡丹皮10、胡桃肉12、人参10、麦冬10、五味子10。
阳虚甚,重用附子、肉桂,+补骨脂、淫羊藿、鹿角片;阴虚甚,+生地黄、冬虫夏草;肾失潜纳,气不归元,+蛤蚧、胡桃肉、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