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邪上逆犯胃,胆胃失于和降,以口苦、呕苦、嘈杂、脘胁胀痛为主。
1.胆热犯胃
泻胆清热,降逆和胃——黄连温胆汤、小柴胡汤合佐金丸加减
黄连5、竹茹10、姜半夏10、黄芩10、枳壳5、陈皮6、茯苓12、柴胡12、吴茱萸6、生姜6。
恶心嗳气明显,+旋覆花、代赭石;痞胀明显,+香橼、佛手;伴胃痛,+白芍、川楝子、瓦楞子、元胡;胆胃火盛,+栀子、龙胆草、蒲公英;大便干结,+大黄或芒硝。
2.气滞血瘀
行气降气,化瘀活络——气滞为主—香苏饮合四逆散加减
香附10、柴胡12、枳壳6、佛手10、紫苏梗6、陈皮6、香橼10、白芍12、甘草6。
血瘀为主—猬皮香虫汤合金铃子散加减
刺猥皮10、五灵脂10、九香虫6、延胡索6、川楝子6、香附10、陈皮6、瓦楞子10、枳壳6。
呕恶明显,+代赭石、丁香;痞胀甚,加重香橼;口干口渴,+麦冬、天花粉;瘀痛甚,+三七粉、丹参;血瘀化热,+栀子、牡丹皮;瘀血阻络动血,+牡丹皮、茜草、生蒲黄、花蕊石;血瘀便黑,+蒲黄、茜草、花蕊石;血瘀轻而体弱,+当归尾、丹参、红花、桃仁;气滞夹痰热,胸闷脘痛,配小陷胸汤
3.寒热错杂
辛开苦降,温胃泻胆——半夏泻心汤合黄连温胆汤加减
姜半夏10、黄连6、黄芩10、党参12、茯苓12、枳壳6、陈皮6、竹茹10、生姜6。
4.脾胃虚弱
健脾和胃,调其升降——异功散、黄连温胆汤、吴茱萸汤
党参12、炒白术10、茯苓12、陈皮6、黄连5、法半夏10、竹茹10、枳壳5、吴茱萸6、生姜6、甘草6。
脾胃虚寒,以黄芪建中汤代异功散;便溏,+焦白术,生姜改炮姜;阳虚寒象明显,+肉桂、干姜;伴胃痛,+高良姜、公丁香;寒重胃逆,+公丁香、吴茱萸;湿困脾胃苔腻,+砂仁,白术改苍术;脾虚食停胃脘,+木香、砂仁、鸡内金;脾虚而寒湿偏重,苔白滑,+厚朴、藿梗、砂仁。
5.气阴两虚
平补气阴,和中降逆——麦门冬汤合黄连温胆汤加减
麦冬10、太子参12、沙参10、石斛10、茯苓12、黄连5、竹茹10、清半夏10、陈皮6、枳壳6、生姜6。
阴虚明显,+玉竹;阴虚有热,舌红,+生地黄、天花粉;阴虚便干,+玄参、生首乌、火麻仁;阴虚兼虚火内挠,+蒲公英;阴虚而气滞明显,+佛手、绿萼梅;气虚较显而阴虚无内热,以党参易太子参;阴虚兼胃痛,重用白芍;胃酸少或喜酸食,+乌梅炭、木瓜、生甘草;阴虚便溏,+山药、白扁豆、薏苡仁、焦山楂、莲子肉;阴虚夹痰湿,+冬瓜仁、佩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