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问诊 登录 注册

医誓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首页 / 医典 / 《中医全科病证》 / 痰饮

痰饮

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

痰饮

1.脾阳虚弱

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

茯苓20、桂枝10、白术10、甘草6、法半夏10、生姜10、陈皮6、大枣10

心下痞,+薤白、瓜蒌;泛吐清水,+吴茱萸;心悸气短,+黄芪;便溏,+薏苡仁;苔白滑而灰,气短重,+制附子。

2.饮留胃肠

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加减

炙甘遂3、法半夏10、白芍10、蜂蜜10、甘草6、汉防己6、椒目4、葶苈子5、大黄6

心下坚而满,+陈皮、厚朴;心下痛,+木香;利下腹满反复,+干姜、黄芪、白术;肠鸣腹满,+枳壳、大腹皮;口干舌燥,+天花粉、葛根;苔腻,+砂仁、陈皮。

悬饮

1.邪犯胸肺

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加减

柴胡10、黄芩10、瓜蒌8、法半夏10、枳壳8、青皮6、赤芍10、桔梗10、杏仁10

痰饮内结,肺失肃降,见咳逆气急,+白芥子、桑白皮;咳嗽痰难出,+浙贝母、鲜竹沥;胁痛较甚,+郁金、桃仁、延胡索;心下痞硬,口苦、干呕,+黄连、瓜蒌;身热盛汗出,咳嗽气粗,-柴胡,+麻黄、杏仁、石膏。

2.饮停胸胁

泻肺祛饮——椒目瓜蒌汤十枣汤或控涎丹加减

川椒目3、茯苓10、猪苓6、泽泻10、冬瓜皮10、桑白皮10、瓜蒌皮8、苏子6、葶苈子3、杏仁6、枳壳6、车前子10十枣汤、控涎丹应从小剂量开始。

痰浊偏盛,胸部满闷,舌苔浊腻,+薤白、杏仁;水饮久停难去,胸胁支满,体弱,食少,+桂枝、白术、甘草;咳喘不减,+桔梗、枇杷叶、杏仁。

3.络气不和

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加减

旋覆花10、香附10、苏子6、柴胡10、枳壳6、郁金10、延胡索6、当归10、赤芍10、沉香1.5茯苓10、薏苡仁10、半夏10。

痰气郁阻,胸闷苔腻,+瓜蒌、陈皮;久痛入络,痛势如刺,+桃仁、红花、乳香、没药;饮留不净,胁痛迁延,经久不已,+通草、路路通、冬瓜皮;病久多正气已伤,+黄芪、人参。

4.阴虚内热

滋阴清热——沙参麦冬汤泻白散加减

沙参10、麦冬15、玉竹15、白芍10、天花粉15、桑白皮12、桑叶10、地骨皮15、甘草6

潮热甚,+鳖甲、功劳叶;虚火酌津成痰,咳嗽咯痰,+百部、川贝母;胸胁闷痛,+瓜蒌皮、郁金、丝瓜络;日久积液未尽,+牡蛎、泽泻;神疲气短,易汗,+太子参、黄芪、五味子。

溢饮

表寒里饮

发表化饮——小青龙汤加减

麻黄10、桂枝10、姜半夏10、干姜9、细辛3、五味子6、白芍10、炙甘草6

表寒外束,内有郁热,伴发热、烦躁,苔白兼黄,+石膏;表寒之象已不显著,用大青龙汤;水饮内聚,见肢体浮肿明显、尿少,+茯苓、猪苓、泽泻;饮邪犯肺,喘息痰鸣不得呕,+杏仁、射干、葶苈子。

支饮

1.寒饮伏肺

宣肺化饮——小青龙汤加减

麻黄10、桂枝10、干姜9、细辛3、姜半夏10、厚朴10、苏子6、杏仁10、五味子6、甘草6

饮邪壅实,咳逆喘急,胸痛烦闷,+甘遂、大戟;无寒热、身痛等表证,动则喘甚,易汗出,为肺气已虚,用苓甘五味姜辛汤;饮多寒少,外无表证,喘咳痰稀或不得息,胸满气逆,用葶苈大枣泻肺汤+白芥子、莱菔子;久病邪实正虚,饮郁化热,喘满胸闷,心下痞硬,烦渴,面色黧黑,用木防己汤;水邪结实,+茯苓、芒硝;痰饮久郁,酿生痰热,损伤肺阴,喘咳咳痰,稠厚而黄,口干咽燥,舌红少津,用麦门冬汤+瓜蒌、川贝母、木防己、海蛤粉、黄芩。

2.脾肾阳虚

温脾补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加减

桂枝10、制附子10、黄芪15、山药15、白术10、炙甘草10、苏子6、干姜6、款冬花10、补骨脂10、山茱萸6、钟乳石6、沉香1.5

痰涎壅盛,食少痰多,+半夏、陈皮;水湿偏盛,足肿,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薏苡仁、猪苓、泽兰;津血同源,痰瘀互生,久病多唇舌发绀,+泽兰、牛膝、益母草;脐下悸,吐涎沫,头目昏眩,用五苓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