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肿。
(一)阳水
1.风水相搏
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加减
麻黄9、杏仁9、防风10、浮萍5、白术10、茯苓12、泽泻10、车前子10、石膏10、桑白皮10、黄芩10。
风热偏盛,+银花、连翘、桔梗、板蓝根、芦根,或用银翘散;风寒偏盛,-石膏,+苏叶、荆芥、防风,或用荆防败毒散;夹有风湿,肢体关节疼痛,伸屈不利,+羌活、独活、穿山龙,或用羌活胜湿汤;一身悉肿,胸闷腹满,小便不利,+猪苓、大腹皮。
2.湿毒浸淫
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麻黄9、杏仁10、桑白皮10、赤小豆15、银花10、连翘10、野菊花10、蒲公英10、紫花地丁10、紫背天葵10、丹参10。
脓肿毒甚,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疮痍糜烂流水,+土茯苓、萆薢、石韦、苦参;皮肤瘙痒,+白鲜皮、地肤子、蝉蜕、白蒺藜;疮疡色红肿痛或小便红赤,+牡丹皮、赤芍、生地黄、泽兰;大便不通,+大黄、葶苈子。
3.水湿浸渍
运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桑白皮15、陈皮10、大腹皮12、茯苓皮20、生姜皮10、苍术6、厚朴6、草果3、桂枝8、白术12、茯苓12、猪苓6、泽泻10。
外感风邪,肿甚而喘,+麻黄、杏仁、苏叶;面肿,胸满,不得卧,+苏子、葶苈子;湿困中焦,脘腹胀满,+椒目、大腹皮、砂仁、木香、槟榔;三焦气机不利,胸闷腹胀,小便不利,一身尽肿,用导水茯苓汤;夹有郁热,口苦咽干,头晕,胸胁满闷,和柴苓汤加减。
4.湿热壅盛
分利湿热——疏凿饮子加减
羌活6、秦艽10、防风10、大腹皮12、茯苓皮15、生姜皮、猪苓10、茯苓12、土茯苓10、石韦10、半枝莲10、白花蛇舌草10、木通10、椒目3、赤小豆20、黄柏10、商陆3、槟榔6、生大黄6。
腹满不减,大便不通,合己椒苈黄丸;肿势严重,兼见喘促不得平卧,+葶苈子、桑白皮;肢体关节肿痛,或屈伸不利,+青风藤、独活、威灵仙;湿热久羁,化燥伤阴,口燥咽干,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生地黄、知母、黄柏、白茅根、芦根;严重水肿,体质壮实,必要时用甘遂、芫花、大戟等。
(二)阴水
1.脾阳虚衰
健脾温阳,行气利水——实脾饮加减(干姜10、制附子10、草果仁5、大腹皮12、白术12、茯苓15、炙甘草6、生姜6、大枣10、泽泻10、车前子10、木瓜12、木香5、厚朴10。气虚甚,见气短声弱,+人参、黄芪;肺脾气虚,自汗易感,乏力体倦,用防己黄芪汤;小便短少,用防己茯苓汤;肾虚,肾气不固,腰酸腰痛,尿有余沥。舌淡胖,脉沉,+芡实、枸杞子、菟丝子、山茱萸,或合五子衍宗丸、水陆二仙丹;脘腹痞满,肢体关节疼痛酸重,+苍术、苏叶、土茯苓、石韦、穿山龙、青风藤;水肿系长期饮食失调,脾胃虚弱,精微不化所致,用参苓白术散)
2.肾阳衰微
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制附子10、肉桂粉3、巴戟天10、淫羊藿8、白术12、茯苓12、泽泻10、车前子10、牛膝10。
肾气不固,夜尿频多,-车前子,+芡实、菟丝子、补骨脂;肾阳亏虚,水肿久治不愈,神疲乏力,腰膝酸冷,夜尿频多,舌淡胖,脉沉细,用右归丸;肾阴亏虚,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咽干口渴,五心烦热,舌质红,用左归丸;肾虚肝旺,头晕头痛,心慌腿软,+鳖甲、牡蛎、杜仲、桑寄生、菊花、夏枯草,或用建瓴汤。
3.瘀水互结
活血祛瘀,化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
当归9、桃仁10、红花6、赤芍10、川芎6、丹参10、益母草10、凌霄花6、路路通10、桂枝10、制附子10、茯苓12、泽泻10、车前子10。
气虚血瘀,乏力体倦,肌肤甲错,+黄芪、地龙、丹参、赤芍,或用补阳还五汤、黄赤风汤;宗气虚陷,心悸气短,动则加重,下肢浮肿,用升陷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妇女颜面肢体浮肿,伴有月经不调,经血紫暗,甚至经闭,舌暗,用当归芍药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