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黄、身黄、小便黄,尤其是目睛黄染。
(一)阳黄
1.热重于湿
清热利湿凉血泄热——茵陈蒿汤加减
茵陈15、栀子10、大黄10、黄柏10、连翘10、垂盆草12、蒲公英12、茯苓12、滑石12、车前草10。
胁痛较甚,+柴胡、郁金、白芍、延胡索;热毒内盛,心烦懊忄农,+黄连、龙胆草;恶心呕吐,+橘皮、竹茹、半夏;湿热炽盛,由气入血,瘀热发黄,+水牛角、生地黄、牡丹皮、茜草。
2.湿重于热
化湿利小便,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藿香10、白蔻仁5、陈皮6、茵陈12、车前子10、茯苓12、薏苡仁12、黄芩10、连翘10。
湿阻气机,胸腹痞胀,呕恶纳差,+苍术、厚朴、半夏;食欲明显较差,+炒谷芽、生麦芽、鸡内金;邪郁肌表,寒热头痛,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本证不可过用苦寒,以免脾阳受损,转为阴黄。
3.胆腑郁热
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10、黄芩10、法半夏10、大黄10、枳实10、郁金10、佛手10、茵陈12、栀子10、白芍10、甘草5。
砂石阻滞,+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郁金、玄明粉;恶心呕逆明显,+厚朴、竹茹、陈皮。
4.疫毒炽盛(急黄)
清热解毒,凉血开窍——犀角地黄汤加减
水牛角20、黄连5、栀子10、板蓝根12、生地黄12、牡丹皮10、茵陈15、土茯苓15。
神昏谵语,配安宫牛黄丸、至宝丹;动风抽搐,+钩藤、石决明,另服羚羊角粉或紫雪丹;衄血、便血、肌肤瘀斑重,+地榆炭、侧柏叶炭、紫草、茜根炭;腹大有水,小便短少不利,+马鞭草、木通、白茅根、车前草、大腹皮、猪苓、泽泻,并另吞琥珀粉、蟋蟀粉、沉香粉;大便不通,腹满烦痛,为热毒炽盛所致,+大黄、芒硝、枳实、木香、槟榔。
(二)阴黄
1.寒湿阻遏
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加减
茵陈15、白术10、附子10、干姜5、甘草5。
湿邪较重而便溏明显,+车前子、茯苓、泽泻、猪苓;脘腹胀满,胸闷,呕恶显著,+苍术、厚朴、半夏、陈皮;胁腹疼痛作胀,肝脾同病,+柴胡、香附、川楝子、延胡索;湿浊不清,气滞血结,胁下结痛,腹部胀满,肤色苍黄或黧黑,+硝石矾石散。
2.脾虚湿滞
健脾和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加减
黄芪12、桂枝10、生姜5、白术10、当归10、白芍12、大枣10、茵陈12、茯苓12、甘草3。
气虚乏力明显,重用黄芪,+党参;畏寒,肢冷,舌淡,+附子;心悸不宁,脉细而弱,+熟地黄、丹参、酸枣仁。
(三)黄疸消退后的调治
1.湿热留恋
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加减
茵陈12、黄芩10、黄柏10、茯苓12、猪苓12、泽泻10、白术10、苏梗5、陈皮5。
热较甚,+黄芩、黄柏;湿邪较重,+萆薢、车前草。
2.肝脾不调
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加减
当归10、白芍12、柴胡10、枳壳10、香附10、郁金10、党参12、白术10、茯苓12、山药12、陈皮6、山楂6、麦芽6。
3.气滞血瘀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加减
柴胡12、枳壳10、香附10、当归10、赤芍12、丹参10、桃仁10、莪术10,并服鳖甲煎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