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问诊 登录 注册

医誓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首页 / 讲经 / 《黄帝内经》 / 《黄帝内经》第5讲 精气血津液

《黄帝内经》第5讲 精气血津液

齐 伯

一、六气的生成功用

(一)原文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黄帝曰: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黄帝曰: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黄帝曰: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黄帝曰: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黄帝曰:六气者,贵贱何如?岐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二)解说

本篇首先论述了人体的精、气、津、液、血、脉等六气的生成、功用;其次说明六气在大量耗散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主证。这为临床从证测因,审因施治,提供了依据。例如临床时面色苍白无华者,即可知为血虚所致,治以补血法。此外,一气分而为六,六气合而为一,其间关系至为密切,所以在病变中亦必然会相互影响,故临床大汗伤津者,亦有营血亏虚;突然大失血者,亦可出现津伤。在治疗时要注意到津液与气血之间的相互影响。故临证时从六气相互关系上去追本溯源,分清主次,方能施治得当,取得满意的疗效。

再有“六气各有部主”和“五谷与胃为大海”的观点,颇有辩证法思想,虽说六气可合而为一,但又指出六气与五脏各有所属,如精属于肾,气属于肺,津液属脾,血属于肝,脉属于心等;然而六气的生成,都以胃水谷之海为化源,这就提示我们在治疗时,既应看到六气为病相互影响的一面,又要看到六气之与五脏各有其侧重的一面;另外,六气化源于胃的观点,又为后世医家治疗六气亏损从补益脾胃,资其化源方面着手提供了理论根据。

二、营卫之气

(一)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

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循其道,故命曰漏泄。

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黄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

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二)解说

本篇主要论述了营卫之气的生成、功用、运行与会合。营气、卫气均化生于水谷精微,但当形成营卫之气后,其功能有所不同,营行脉中,具有营养作用,主内守;卫行脉外,具有捍卫功能,主外御。其循行是:营气始于手太阴肺经,沿着十二经脉运行,于平旦复会于手太阴经;卫气始于足太阳膀胱经,昼行于阳经,夜行于五脏,亦于平旦复会于足太阳经。营、卫二气在夜半子时相会于内脏,昼夜运行,如环无端。

文中“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论点,对于治疗具有较大的启发,如《伤寒论》便提出“衄家不可汗”,”疮家不可汗”的告诫;而血虚,或失血感受表邪者,又有养阴发汗或补血发汗的创制,并又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理上“血汗同源”的论点。

三、津液的功能

(一)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余知其然也,不知其所由生,愿闻其道。

岐伯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五藏六府,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故五藏六府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夫心系与肺,不能尽举,乍上乍下,故而泣出矣。中热则胃中消谷,消谷则虫上下作,肠胃充郭,故胃缓,胃缓则气逆,故唾出。

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痠。阴阳气道不通,四海塞闭,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于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此津液五别之逆顺也。

(二)解说

本篇论述了水谷所化的津液,各走其道所产生的不同功能。津与液从其性能来说则津较清稀,流动性强,主要运行于体表,具有温润肌肉,充养皮肤的功用;液较稠浊,“流而不行”,主要运行于内脏能濡润骨节、脑髓、孔窍。从整体功能言则津与液系同类而异名,每多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所以津液常并称。在津液代谢过程中,又可分别转化为汗、尿、唾、泣、水等五津,以滋濡孔窍,滑利关节、补益脑髓。文中所论五液受季节的寒暑、衣着的厚薄影响,在体内发生的汗与溺相互转化,从而说明了《素问·汤液醪醴论》用“开鬼门,洁净府”的方法所以能治疗水肿病的机理。

文中还指出,若阴阳之气不和,津液外泄过多,日久真阴亏损,可形成腰背痠痛之证。如四海之道闭塞,三焦气化失职,津液游留不化,则可发生水胀病。这些理论对腰背痠痛及水胀病的审因论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四、宗气、营气、卫气

(一)原文

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藏六府,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藏六府。

(二)解说

本段论述了宗气、营气、卫气的循行分布和主要的生理功能。指出宗气积于胸中,具有走息道、司呼吸、贯心脉、行血气的功能。营气行于脉中,是血液的组成部分,能内注五脏六腑,外濡四肢百骸。卫气行于脉外,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有温热肤肉,调节汗孔启闭的作用。

正因为宗气具有走息道,司呼吸,贯心脉等功能,所以临床举凡遇有低语懒言,音声低微,呼吸气短等气虚症状时,便可考虑从补益宗气着眼。

再有营卫之气,实系宗气所化。正如《灵枢·五味》篇说:“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因此,如果宗气不足,就可导致营卫之气的虚弱。故而营卫不足者,特别是卫外之气不足,就易于感冒,或动则气短易汗,临床上均可治以补益中气之法。

五、神

(一)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哀悲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支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卒色夭,死于季夏;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支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必审五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二)解说

本文论述了人体神的概念、魂魄等的分类及其与五脏的关系,指出精神意识活动虽属于心,但又分属于五脏。这种“五神藏”的理论,反映了《内经》对人体生理功能以五藏为系统的特点。文中所论七情太过就能伤及五脏,产生各种病变;而五脏有病,又可出现异常的情志活动。二者互为因果的关系,对临床辨证论治及养生防老,有其实践意义。如对养生方法的“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对诊治上的“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等等,均有原则性的指导作用。此外,某些神志受伤的病变,当季节更递之际,便不能适应季节气候的变化,病势就会加重,甚至发生死亡的情况,临床也确为常见。

文中五脏虚实所致的病证,即五脏有病后所导致的情志精神变异及其临床表现,对临床分析病因,确定诊治,都有指导意义。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等,这些都是临床上习以常见的。值得重视的是:脾肾气虚,“五藏不安”的论点,对一些慢性病的治疗与疗效的巩固,很有临床指导价值,如李东垣在他的《脾胃论》中就提出过“治脾可以安五藏”的论述。

文末所说:“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这一观点,不论是服药调治,还是针刺治疗,都是应该严格遵守的。

六、血气精神、经脉、卫气、志意的关系

(一)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府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支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无智愚贤不肖,无以相倚也。

(二)解说

本段概括论述了血气、精神、经脉、卫气、志意等,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指出人之精神、血气、魂魄、经脉、卫气等虽源出于五脏六腑的精气,但又起着保护脏腑的作用,所以脏腑功能正常,则人体健康无病;脏腑功能失常,则病变由生。文中还强调了疏畅血气,调和志意,适应气候寒温变化等,是维待脏腑功能正常的重要保证。这一论述,突出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及人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的“整体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