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癌(gallbladder cancer)是胆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位列消化道肿瘤发病第6位。
【病因】
(一)慢性胆蠹炎、胆石症
约85%的胆囊癌病人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结石病人患胆囊癌的风险是无结石人群的13.7倍;单个结石>3cm者发生胆囊癌的风险是<lcm结石病人的10倍。胆囊慢性炎症伴有囊壁不均匀钙化被认为是癌前病变;胆囊壁因钙化而形成质硬、易碎的瓷性胆囊,与胆囊癌高度相关。
(二)胆囊息肉
约60%为假性息肉,无癌变可能。少数>10mm或存在危险因素时,癌变风险增加。
(三)胰胆管汇合异常
系一种先天性畸形,即胰管在十二指肠壁外汇合入胆总管,丧失Oddi括约肌控制功能,胰液逆流入胆囊,引起恶变,在组织学上多表现为乳头状癌。约10%的胆囊癌病人合并胰胆管汇合异常。
【病理和临床分期】
胆囊癌可位于胆囊底部、体部、颈部及胆囊管,约80%为腺癌,沿淋巴引流方向转移较多见,肝转移常见。胆囊癌TNM分期有助予治疗和预后的判断,Ⅰ期:黏膜内原位癌;Ⅱ期:侵犯黏膜和肌层;Ⅲ期:侵犯胆囊壁全层;Ⅳ期:侵犯胆囊壁全层及周围淋巴结;Ⅴ期:侵犯或转移至肝及其他脏器。
【临床表现】
好发于中老年人,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2倍。胆囊癌起病隐匿,早期多无特异性症状;进展期出现上腹痛、右上腹包块、黄疸。腹痛无特异性,出现腹部包块和进行性黄疸提示已进入晚期,常伴有腹胀、食欲缺乏、体重减轻、贫血、肝大,甚至全身衰竭。少数肿瘤穿透浆膜,发生胆囊急性穿孔、腹膜炎,或慢性穿透至其他脏器形成内瘘;还可引起胆道出血、肝弥漫性转移等。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125等均可升高,其中以CA19-9较为敏感,但无特异性。细针穿刺胆囊取胆汁,行肿瘤标志物检査更有诊断意义。
(二)影像学检查
首选腹部超声,CT、MRI、EUS检査可进一步判断肿瘤浸润程度和肝脏、血管受累情况以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
【诊断】
影像学阳性发现及肿瘤标志物显著升高,临床可作出初步诊断。手术及术后病理可作出明确诊断。
【治疗】
首选手术切除,肿瘤局限于胆囊时可获根治。手术切除的范围依据胆囊癌分期确定,术后长期生存率低。
【预防】
出现下列危险因素时应考虑行胆囊切除术,且胆囊标本应广泛取材进行病理学检査:①直径>3cm的胆囊结石;②合并有胆囊壁不均匀钙化、点状钙化或多个细小钙化的胆囊炎以及瓷性胆囊;③胆囊息肉直径≥10mm;胆囊息肉直径<10mm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单发或无蒂的息肉迅速长大者(6个月增长速度>3mm;④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的胆囊腺肌症;⑤胰胆管汇合异常合并胆囊占位性病变;⑥胆囊结石合并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