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即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通常指结直肠腺癌(colorectal adenocarcinoma),约占全部结直肠恶性肿瘤的95%。结直肠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如在美国近年其新发病例和病死人数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居第3。而在我国,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全部恶性肿瘤的第3~5位,2015年新发生36.7万例;东南沿海地区发病率高于西北部,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环境因素
过多摄入高脂肪或红肉、膳食纤维不足等是重要因素。近年发现肠道微生态(肠菌等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紊乱(包括具核梭杆菌等致病菌的肠黏膜聚集)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二)遗传因素
从遗传学观点,可将结直肠癌分为遗传性(家族性)和非遗传性(散发性)。前者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现国际上称为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后者主要是由环境因素引起基因突变,但即使是散发性结直肠癌,遗传因素在其发生中亦起重要作用。
(三)高危因素
1.结直肠腺瘤
是结直肠癌最主要的癌前疾病。具备以下三项条件之一者即为高危腺瘤:①腺瘤直径>10mm;②绒毛状腺瘤或混合性腺瘤而绒毛状结构超过25%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2.炎症性肠病
特别是溃疡性结肠炎可发生癌变,多见于幼年起病、病变范围广而病程长或伴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者。
3.其他高危人群或高危因素
除前述情况外,还包括:①大便隐血阳性;②有结直肠癌家族史;③本人有癌症史;④长期吸烟、过度摄入酒精、肥胖、少活动、年龄>50岁;⑤符合下列6项之任2项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⑥有盆腔放疗史者。
结直肠癌发生的途径有3条:腺瘤—腺癌途径(含锯齿状途径)、从无到有(De Novo)途径和炎症—癌症途径,其中最主要的是腺瘤—腺癌途径。
【病理】
据我国有关资料分析,国人结直肠癌中直肠癌的比例较欧美为高;但近年国内右半结肠癌发病率有增高趋势,而直肠癌发病率下降。
(一)病理形态
早期结直肠癌是指癌瘤局限于结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层,进展期结直肠癌则为肿瘤已侵入固有肌层。进展期结直肠癌病理大体分为肿块型、浸润型和溃疡型3型。
(二)组织学分类
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有腺癌、腺鳞癌、梭形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和未分化癌等;腺癌最多见,其又包括筛状粉刺型腺癌、髓样癌、微乳头癌、黏液腺癌、锯齿状腺癌和印戒细胞癌等6个变型。
(三)临床病理分期
采用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国际抗癌联盟(UICC)提出的结直肠癌TNM分期系统,对结直肠癌进行病理学分期。改良的Dukes分期法将结直肠癌分为A、B、C、D四期。
(四)转移途径
本病的转移途径包括:①直接蔓延;②淋巴转移;③血行播散。
【临床表现】
本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我国结直肠肿瘤(包括结直肠癌和腺瘤)发病率从50岁开始明显上升,75~80岁达到高峰,然后缓慢下降。但30岁以下的青年结直肠癌并非罕见。
结直肠癌起病隐匿,早期常仅见粪便隐血阳性,随后可出现下列临床表现。
(一)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
常为本病最早出现的症状。多表现为血便或粪便隐血阳性,出血量多少与肿瘤大小、溃疡深度等因素相关。有时表现为顽固性便秘,大便形状变细。也可表现为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粪质无明显黏液脓血,多见于右侧结直肠癌。
(二)腹痛
多见于右侧结直肠癌。表现为右腹钝痛,或同时涉及右上腹、中上腹。因病变可使胃结肠反射加强,可出现餐后腹痛。结直肠癌并发肠梗阻时腹痛加重或为阵发性绞痛。
(三)直肠及腹部肿块
多数直肠癌病人经指检可发现直肠肿块,质地坚硬,表面呈结节状,局部肠腔狭窄,指检后的指套上可有血性黏液。腹部肿块提示已届中晚期,其位置则取决于癌的部位。
(四)全身情况
可有贫血、低热,多见于右侧结直肠癌。晚期病人有进行性消瘦、恶病质、腹腔积液等。右侧结直肠癌以全身症状、贫血和腹部包块为主要表现;左侧结直肠癌则以便血、腹泻、便秘和肠梗阻等症状为主。并发症见于晚期,主要有肠梗阻、肠出血及癌肿腹腔转移引起的相关并发症。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一)粪便隐血
粪便隐血试验对本病的诊断虽无特异性,亦非确诊手段,但方法简便易行,可作为普查筛检或早期诊断的线索。
(二)结肠镜
对结直肠癌具确诊价值。通过结肠镜能直接观察全结直肠肠壁、肠腔改变,并确定肿瘤的部位、大小,初步判断浸润范围,取活检可获确诊。早期结直肠癌的内镜下形态分为隆起型和平坦型。
结肠镜下黏膜染色可显著提高微小病变尤其是平坦型病变的发现率。采用染色放大结肠镜技术结合腺管开口分型有助于判断病变性质和浸润深度。超声内镜技术有助于判断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对结直肠癌的T分期准确性较高,有助于判定是否适合内镜下治疗。
(三)X线钡剂灌肠
可作为结直肠肿瘤的辅助检查,但其诊断价值不如结肠镜检查。目前仅用于不愿肠镜检查、肠镜检查有禁忌或肠腔狭窄肠镜难以通过但需窥视狭窄近段结肠者。钡剂灌肠可发现结肠充盈缺损、肠腔狭窄、黏膜皱襞破坏等征象,显示癌肿部位和范围。
(四)CT结肠成像
主要用于了解结直肠癌肠壁和肠外浸润及转移情况,有助于进行临床分期,以制订治疗方案,对术后随访亦有价值。但对早期诊断价值有限,且不能对病变活检,对细小或扁平病变存在假阴性、因粪便可出现假阳性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有高危因素的个体出现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腹痛、贫血等症状时,应及早进行结肠镜检査。诊断主要依赖结肠镜检查和黏膜活检病理检查。早期结直肠癌病灶局限且深度不超过黏膜下层,不论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病理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腺癌。
右侧结直肠癌应注意和肠阿米巴病、肠结核、血吸虫病、阑尾病变、克罗恩病等鉴别。左侧结直肠癌则需与痔、功能性便秘、慢性细菌性痢疾、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直肠结肠息肉、憩室炎等鉴别。对年龄较大者近期出现下消化道症状或症状发生改变,切勿未经肠镜检查就轻易作出功能性疾病的诊断,以免漏诊结直肠癌。
【治疗】
治疗关键在于早期发现与早期诊断,以利于根治。
(一)外科治疗
本病唯一根治方法是癌肿早期切除。对已有广泛癌转移者,如病变肠段已不能切除,可进行姑息手术缓解肠梗阻。对原发性肿瘤已行根治性切除、无肝外病变证据的肝转移病人,也可行肝叶切除术。
鉴于部分结直肠癌病人术前未能完成全结肠检查,存在第二处原发结直肠癌(异时癌)的风险,对这些病人推荐术后3~6个月即行首次结肠镜检查。
(二)结肠镜治疗
结直肠腺瘤癌变和黏膜内的早期癌可经结肠镜用高频电凝切除、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回收切除后的病变组织做病理检查,如癌未累及基底部则可认为治疗完成;如累及根部,则需追加手术,彻底切除有癌组织的部分。
对左半结肠癌形成肠梗阻者,可在内镜下安置支架,解除梗阻,一方面缓解症状,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减少术中污染,增加Ⅰ期吻合的概率。
(三)化疗
结直肠癌对化疗一般不敏感,早期癌根治后一般不需化疗。中晚期癌术后常用化疗作 为辅助治疗。新辅助化疗可降低肿瘤临床分期,有助于手术切除肿瘤。氟尿嘧啶(5-FU)、亚叶酸(LV)、奥沙利铂(三药组成mF0LF0X6方案)是常用的化疗药物。
(四)放射治疗
主要用于直肠癌,术前放疗可提高手术切除率和降低术后复发率;术后放疗仅用于手术未能根治或术后局部复发者。术前与术后放疗相结合的“三明治疗法”,可降低Ⅱ期或Ⅲ期直肠癌和直肠乙状结肠癌病人局部复发风险,提高肿瘤过大、肿瘤已固定于盆腔器官病人的肿瘤切除率。
(五)免疫靶向治疗
抑制人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单克隆抗体(如贝伐单抗)、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单克隆抗体(如西妥昔单抗)可调控肿瘤生长的关键环节。该两种药物均已 被批准用于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
【预后】
预后取决于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情况、早期诊断和手术能否根治等因素。外生性肿瘤和息肉样肿瘤病人的预后比溃疡性肿瘤和浸润性肿瘤要好;手术病理分期穿透肠壁的肿瘤侵袭的深度以及周围淋巴结扩散的程度是影响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分化程度低的肿瘤比分化良好的肿瘤预后要差。
【预防】
结直肠癌具有明确的癌前疾病,且其发展到中晚期癌有相对长时间,这为有效预防提供了机会。
首先,针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査以及早发现病变。通过问卷调查和粪便隐血试验等筛出高危者再行进一步检査,包括肛门指诊、乙状结肠镜和全结肠镜检査等。
其次,针对腺瘤一级预防和腺瘤内镜下摘除后的二级预防,可采取下列措施:①生活方式调整:加强体育锻炼,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戒烟。②化学预防:高危人群(>50岁,特别是男性、有结直肠肿瘤或其他癌家族史、吸烟、超重,或有胆囊手术史、血吸虫病史等),可考虑用阿司匹林或COX-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进行预防,但长期使用需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对于低血浆叶酸者,补充叶酸可预防腺瘤初次发生(而非腺瘤摘除后再发);钙剂和维生素D则可预防腺瘤摘除后再发。③定期结肠镜检査:结肠镜下摘除结直肠腺瘤可预防结直肠癌发生,内镜术后仍需视病人情况定期复查肠镜,以及时切除再发腺瘤。④积极治疗炎症性肠病:控制病变范围和程度,促进黏膜愈合,有利于减少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