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问诊 登录 注册

医誓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首页 / 医典 / 《内科学》第9版 / 第二节 克罗恩病

第二节 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多见于末段回肠和邻近结肠,但从口腔至肛门各段消化道均可受累,呈节段性分布。以腹痛、腹泻、体重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常有发热、疲乏等全身表现,肛周脓肿或瘘管等局部表现,以及关节、皮肤、眼、口腔黏膜等肠外损害。

青少年多见,发病高峰年龄为18~35岁,男女患病率相近。

【病理】

CD大体形态特点为:①病变呈节段性;②病变黏膜呈纵行溃疡及鹅卵石样外观,早期可呈鹅口疮溃疡;③病变累及肠壁全层,肠壁增厚突硬,肠腔狭窄。溃疡穿孔引起局部脓肿,或穿透至其他肠段、器官、腹壁,形成内瘘或外瘘。肠壁浆膜纤维素渗出、慢性穿孔均可引起肠粘连。

CD的组织学特点为:①非干酪性肉芽肿,由类上皮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成,可发生在肠壁各层和局部淋巴结;②裂隙溃疡,呈缝隙状,可深达黏膜下层、肌层甚至浆膜层;③肠壁各层炎症,伴固有膜底部和黏膜下层淋巴细胞聚集、黏膜下层增宽、淋巴管扩张及神经节炎等。

【临床表现】

起病大多隐匿、缓慢,从发病早期症状至确诊有时需数个月至数年。病程呈慢性、长短不等的活动期与缓解期交替,迁延不愈。少数急性起病,可表现为急腹症,部分病人可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腹痛、腹泻和体重下降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但本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与临床类型、病变部位、病期及并发症有关。

(一)消化系统表现

1.腹痛

为最常见症状。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间歇性发作。体检常有腹部压痛,部位多在右下腹。出现持续性腹痛和明显压痛,提示炎症波及腹膜或腹腔内脓肿形成。

2.腹泻

粪便多为糊状,可有血便,但次数增多及黏液脓血便通常没有UC明显。病变累及下段结肠或肛门直肠者,可有黏液血便及里急后重。

3.腹部包块

见于10%~20%病人,由于肠粘连、肠壁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内瘘或局部脓肿形成所致。多位于右下腹与脐周。

4.瘘管形成

是CD较为常见且较为特异的临床表现,因透壁性炎性病变穿透肠壁全层至肠外组织或器官而成。分内瘘和外瘘,前者可通向其他肠段、肠系膜、膀胱、输尿管、阴道、腹膜后等处,后者通向腹壁或肛周皮肤。肠段之间内痿形成可致腹泻加重及营养不良。肠瘘通向的组织与器官因粪便污染可致继发性感染。外瘘或通向膀胱、阴道的内瘘均可见粪便与气体排出。

5.肛门周围病变

包括肛门周围瘘管、脓肿及肛裂等病变。有时肛周病变可为本病的首发症状。

(二)全身表现

本病全身表现较多且较明显,主要有:

1.发热

与肠道炎症活动及继发感染有关。间歇性低热或中度热常见,少数病人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甚至较长时间不明原因发热之后才出现消化道症状。出现高热时应注意合并感染或脓肿形成。

2.营养障碍

由慢性腹泻、食欲减退及慢性消耗等因素所致。主要表现为体重下降,可有贫血、低蛋白血症和维生素缺乏等表现。青春期前发病者常有生长发育迟滞。

(三)肠外表现

本病肠外表现与UC的肠外表现相似,但发生率较高,以口腔黏膜溃疡、皮肤结节性红斑、关节炎及眼病为常见。

(四)临床分型

有助于全面估计病情和预后,制订治疗方案。

1.临床类型

依疾病行为(B)可分为非狭窄非芽透型(B1)、狭窄型(B2)和穿透型(B3)以及伴有肛周病变(P)。各型可有交叉或互相转化。

2.病变部位(L)

可分为回肠末段(L1)、结肠(L2)、回结肠(L3)和上消化道(L4)。

3.严重程度

根据主要临床表现的程度及并发症计算CD活动指数(CDAI),用于区分疾病活动期与缓解期、估计病情严重程度(轻、中、重)和评定疗效。

【并发症】

肠梗阻最常见,其次是腹腔脓肿,偶可并发急性穿孔或大量便血。炎症迁延不愈者癌变风险增加。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详见本章第一节。

2.内镜检查

结肠镜应作为CD的常规首选检査,镜检应达末端回肠。镜下一般表现为节段性、非对称性的各种黏膜炎症,其中具有特征性的表现为非连续性病变、纵行溃疡和卵石样外观。胶囊内镜适用于怀疑小肠CD者,检査前应先排除肠腔狭窄,以免增加胶囊滞留的风险。小肠镜适用于病变局限于小肠,其他检查手段无法诊断、特别是需要取组织学活检者。

3.影像学检查

CT或磁共振肠道显像(CT/MR enterography,CTE/MRE)可反映肠壁的炎症改变、病变分布的部位和范围、狭窄的存在、肠腔外并发症如瘘管形成、腹腔脓肿或蜂窝织炎等,可作为小肠CD的常规检査。活动期CD典型的CTE表现为肠壁明显增厚、肠黏膜明显强化伴有肠壁分层改变,黏膜内环和浆膜外环明显强化,呈“靶征”或“双晕征”;肠系膜血管增多、扩张、扭曲,呈“木梳征”;相应系膜脂肪密度增高、模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等。盆腔磁共振有助于确定肛周病变的位置和范围、了解瘘管类型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

胃肠钡剂造影及钡剂灌肠检査阳性率比较低,已被内镜及CTE/MRE所代替。对于条件有限的单位仍可作为CD的检查手段。可见肠黏膜皱襞粗乱、纵行性溃疡或裂沟、鹅卵石征、假息肉、多发性狭窄或肠壁僵硬、痿管形成、肠管假憩室样扩张等征象,病变呈节段性分布特性。

腹部超声检査对发现瘘管、脓肿和炎性包块具有一定价值,可用于指导腹腔脓肿的穿刺引流。

【诊断与鉴别诊断】

对慢性起病,反复腹痛、腹泻、体重下降,特别是伴有肠梗阻、腹部压痛、腹块、肠瘘、肛周病变、发热等表现者,临床上应考虑本病。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CD诊断要点列于表4-8-2。对初诊的不典型病例,应通过随访观察,逐渐明确诊断。

表4-8-2  CD诊断要点

临床

影像

内镜

活检

切除标本

1.非连续性或节段性病变

+

+

+

2.卵石样黏膜或纵行溃疡

+

+

+

3.全壁性炎症反应改变

+(腹块)

+(狭窄)

+(狭窄)

+

4.非干酪性肉芽肿

+

+

5.裂沟、瘘管

+

+

+

6.肛门部病变

+

+

+

注:具有上述1、2、3者为疑诊;再加上4、5、6三者之一可确诊;具备第4项者,只要再加上1、2、3三者之二亦可确诊

CD需与各种肠道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炎症疾病及肠道肿瘤鉴别;急性发作时须除外阑尾炎;慢性过程中常需与肠结核、肠淋巴瘤进行鉴别;病变仅累及结肠者应与UC进行鉴别。

(一)肠结核

鉴别要点见本篇第七章表4-7-1。

(二)肠淋巴瘤

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的胃肠道症状,如腹痛、腹部包块、体重下降、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等较为多见,发热少见,与CD鉴别有一定困难。如X线检查见一肠段内广泛侵蚀、呈较大的指压痕或充盈缺损,超声或CT检查肠壁明显增厚、腹腔淋巴结肿大,有利于淋巴瘤的诊断。淋巴瘤一般进展较快。小肠镜下活检或必要时手术探查可获病理确诊。

(三)UC

鉴别要点见表4-8-1。

(四)急性阑尾炎

腹泻少见,常有转移性右下腹痛,压痛限于麦氏点,血常规检査白细胞计数增高更为显著,可资鉴别,但有时需开腹探查才能明确诊断。

(五)其他

如血吸虫病、阿米巴肠炎、其他感染性肠炎(耶尔森菌、空肠弯曲菌、艰难梭菌等感染)、贝赫切特病、药物性肠病(如NSAIDs所致)、嗜酸性粒细胞性肠炎、缺血性肠炎、放射性肠炎、胶原性结肠炎、各种肠道恶性肿瘤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肠梗阻,在鉴别诊断中均需考虑。

【治疗】

CD治疗目标为诱导和维持缓解,预防并发症,改善生存质量。治疗的关键环节是黏膜愈合。通常需要药物维持治疗以预防复发。

(一)控制炎症反应

1.活动期

(1)氨基水杨酸类:对CD疗效有限,仅适用于病变局限在回肠末段或结肠的轻症病人。如症状不能控制、疾病进展,应及时改用其他治疗方法。

(2)糖皮质激素:对控制疾病活动有较好疗效,适用于各型中至重度病人以及对5-ASA无效的轻度病人。部分病人表现为激素无效或依赖(减量或停药短期内复发),对这些病人应考虑加用免疫抑制剂。病变局限在回肠末端、回盲部或升结肠的轻至中度病人可考虑使用局部作用的激素布地奈德,胃口服剂量每次3mg,3次/日。

(3)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或巯嘌呤适用于激素治疗无效或对激素依赖的病人,标准剂量为硫唑嘌呤1.5~2.5mg/kg.d或巯嘌呤0.75~1.5mg/(kg.d),该类药显效时间约需3~6个月。不良反应主要是白细胞减少等骨髓抑制表现,应用时应严密监测。对硫唑嘌呤或巯嘌呤不耐受者可试换用甲氨蝶呤。

(4)抗菌药物:主要用于并发感染的治疗,如合并腹腔脓肿或肛周脓肿的治疗,在充分引流的前提下使用抗生素。常用有硝基咪唑类及喹诺酮类药物,也可根据药敏选用抗生素。

(5)生物制剂:近年针对IBD炎症通路的各种生物制剂在治疗IBD取得良好疗效。抗TNF-ɑ的单克隆抗体如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及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对传统治疗无效的活动性CD有效,可用于CD的诱导缓解与维持治疗。其他生物制剂如阻断淋巴细胞迁移的维多珠单抗(vedolizumab)及拮抗IL-12/IL-23与受体结合的尤特克单抗(ustekinumab)也被证实有良好疗效。

(6)全肠内营养:对于常规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或不能耐受者,特别是青少年病人,全肠内要素饮食对控制症状,降低炎症反应有帮助。

2.缓解期

5-ASA仅用于症状轻且病变局限的CD的维持治疗。硫唑嘌呤或巯嘌呤是常用的维持治疗药物,剂量与活动期相同。使用英夫利昔单抗取得缓解者,推荐继续使用以维持缓解,也可在病情缓解后改用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维持缓解治疗用药时间可至4年以上。

(二)对症治疗

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贫血者可输血,低蛋白血症者输注入血白蛋白。重症病人酌用要素饮食及营养支持治疗。全肠内要素饮食除营养支持外,还有助于诱导缓解。

腹痛、腹泻必要时可酌情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或止泻药,合并感染者静脉途径给予广谱抗生素。

(三)手术治疗

因手术后复发率高,故手术适应证主要是针对并发症,包括肠梗阻、腹腔脓肿、急性穿孔、不能控制的大量出血及癌变。瘘管的治疗比较复杂,需内外科医生密切配合,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个体化治疗方法,包括内科治疗与手术治疗。对于病变局限且已经切除者,术后可定期随访。大多数病人需使用药物预防复发,常用药物为硫唑嘌呤或巯嘌呤。对易于复发的高危病人可考虑使用英夫利昔单抗。预防用药推荐在术后2周开始,持续时间不少于4年。

(四)病人教育

必须戒烟,余同本章第一节。

【预后】

本病经治疗可好转,部分病人也可自行缓解。但多数病人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其中部分病人在其病程中因出现并发症而需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