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技能考试中,病例分析不仅要写出病名,还要分析出是什么证型。不知道证型,后面的症候分析就无法进行。
诊断证型,不要求必须和书上证型每个字都一样,大致相同,意思相同就是可以的。一般来说,每个证型都由证素构成,证素的命名其实是有规律的,一般是病因+作用动词+病位。把这个证型的证素分解表达出来,比如喘证实喘的“风寒壅肺”,病因是“风”、“寒”,病位在“肺”,其中“壅”是作用动词。这个动词在这里写错了也不要紧,壅写成阻、郁、蕴、犯、侵都不能算错,只是“壅”可以最准确地表达风寒对病位“肺”的作用。
证素主要是这三个,所以你写出“风寒壅肺”、“风寒犯肺”、“风寒阻肺”都可以说得过去,只是风寒的性质在侵犯肺的时候,结合肺的生理特性,风寒内舍在肺,邪实气壅,写成“风寒壅肺”最为合适。如果考生在写这个证型的时候,证素病因“风”、“寒”没有写全,说明辨证不完全,如“寒邪犯肺”就不能算对,因为掉了“风” ,最多只能得一半的分或者1/3的分。所以大家一定注意这点。
除了证素,还有含义是否一致,如归脾汤证,有的说是气不摄血、有的说是气血虚弱,有的说是脾不统血, 其实都是差不多的意思,不摄血,导致血溢脉外,一般是皮肤出血;不统血一般是妇科崩漏月经过多,统血出了问题;气血虚,一般指的是心脾气血两虚,当然差不多意思,辨证不偏离,都是可以的,不必要太担心。
在分析证型的时候,要分析“虚还是实”、“寒还是热”、“痰还是瘀”等等证素,然后证素在对应脏腑会产生什么病机病理变化,作具体辨证分析,最后舌脉“舌苔薄黄腻,舌质红,脉滑数”再做一次验证,这样确保辨证不会出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