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
(一)中经络
1.风痰入络
熄风化痰,活血通络——半夏白术汤合桃仁红花煎加减
半夏10、茯苓12、陈皮10、白术10、天麻12、桃仁10、红花10、香附10、青皮6、延胡索10、甘草6、生姜6、大枣6。
便秘,+大黄、黄芩、栀子,或合星篓承气汤加减;烦躁不安,失眠,口干,+生地黄、沙参、夜交藤;痰涎壅盛,口㖞不语,半身不遂,用真方白丸子。
2.风阳上扰
清肝泻火,息风潜阳——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9、钩藤15、珍珠母15、石决明18、栀子9、伏神9、黄芩9、川牛膝10、杜仲12、益母草12、桑寄生20、夜交藤20。
头痛较重,+羚羊角、夏枯草;急躁易怒明显,+牡丹皮、白芍;便秘不通,+生大黄、玄参;夹有痰浊,胸闷,恶心,苔腻,+胆南星、郁金。
3.阴虚风动
滋养肝肾,潜阳息风——镇肝汤加减
怀牛膝20、代赭石30、生龙骨15、生牡蛎15、天麻10、钩藤10、龟甲15、白芍15、茵陈蒿6、甘草5、天冬10、玄参10、枸杞子10。
痰盛,-龟甲+胆南星、竹沥;心烦失眠,+黄连、莲子心、栀子、首乌藤;头痛重,+石决明、珍珠母、夏枯草、川芎;或+地龙、全蝎。
(二)中脏腑
1.痰热腑实
通腑泄热,息风化痰——桃仁承气汤加减
桃仁12、大黄10、桂枝10、炙甘草6、芒硝6、枳实5、赤芍10、牡丹皮10、牛膝10、胆南星10、黄芩10、瓜蒌10。
头痛,眩晕严重,+钩藤、菊花、珍珠母;烦躁不安,彻夜不眠,口干、舌红,+生地黄、沙参、夜交藤。
2.痰火瘀闭(阳闭)
息风清火,豁痰开窍——羚羊角汤加减,另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羚羊角粉3、钩藤10、珍珠母15、生石决明15、胆南星10、竹沥半夏10、天竺黄10、黄连5、石菖蒲10、郁金10。
痰热阻于气道,喉间痰鸣辘辘,服竹沥水、猴枣散;肝火旺盛,面红目赤,脉弦劲有力,+龙胆草、栀子、夏枯草、代赭石、磁石;腑实热结,腹胀便秘,苔黄厚,+生大黄、桃仁、赤芍、元明粉、枳实;痰热伤津,舌质干红,苔黄糙,+沙参、麦冬、石斛、生地黄。
3.痰浊瘀闭(阴闭)
化痰息风,宣郁开窍——涤痰汤加减,另服苏合香丸
半夏10、茯苓12、橘红10、竹茹10、郁金10、石菖蒲10、胆南星10、天麻12、钩藤10、僵蚕10。
动风,加重天麻、钩藤;有化热之象,+黄芩、黄连、丹参;见戴阳证,属病情恶化,急进参附汤、白通加猪胆汁汤救治。
阴竭阳亡
4.脱证
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
人参10、制附片10、干姜10、麦冬12、五味子6、山茱萸10。
汗出不止,+黄芪、生龙骨、煅牡蛎;舌干,脉微,+玉竹、黄精;面赤足冷,虚烦不安,脉极弱或突然脉大无根,用地黄饮子,或参附注射液或生脉散注射液。
(三)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1.风痰瘀阻
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加减
天麻10、胆南星12、天竺黄6、法半夏10、陈皮6、地龙10、僵蚕6、全蝎3、远志6、石菖蒲6、豨莶草10、桑枝12、鸡血藤15、丹参10、红花5。
痰热偏盛,+全瓜蒌、竹茹、川贝母;肝阳上亢,头晕头痛,面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有力,+钩藤、石决明、夏枯草;咽干口燥,+天花粉、天冬。
2.气虚络瘀
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60、当归尾6、赤芍5、川芎5、红花3、桃仁6、地龙10、怀牛膝10。
血虚甚,+枸杞、首乌藤;肢冷,阳失温煦,+桂枝;腰膝酸软,+续断、桑寄生、杜仲。
3.肝肾亏虚
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
生地20、制首乌12、枸杞子15、山茱萸6、麦冬12、石斛12、当归10、鸡血藤15。
腰膝酸软较甚,+杜仲、桑寄生、牛膝;肾阳虚,+巴戟天、肉苁蓉、附子、肉桂;夹有痰浊,+石菖蒲、远志、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