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为最常见的糖尿病急症。以高血糖、酮症和酸中毒为主要表现,是胰岛素不足和拮抗胰岛素激素过多共同作用所致的严重代谢紊乱综合征。酮体包括β-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糖尿病加重时,胰岛素缺乏致三大代谢紊乱,不仅血糖明显升高,而且脂肪分解增加,脂肪酸在肝脏经β氧化产生大量乙酰辅酶A,由于糖代谢紊乱,草酰乙酸不足,乙酰辅酶A不能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供能而缩合成酮体;同时由于蛋白合成减少,分解增加,血中成糖、成酮氨基酸均增加,使血糖、血酮进一步升高。DKA分为几个阶段:①早期血酮升高称酮血症,尿酮排出增多称酮尿症,统称为酮症;②酮体中β-羟丁酸和乙酰乙酸为酸性代谢产物,消耗体内储备碱,初期血pH正常,属代偿性酮症酸中毒,晚期血pH下降,为失代偿性酮症酸中毒;③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神志障碍,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目前本症因延误诊断和缺乏合理处理而造成死亡的情况仍较常见。
【诱因】
T1DM病人有自发DKA倾向,T2DM病人在一定诱因作用下也可发生DKA。DKA最常见的诱因是感染。其他诱因包括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各种应激、酗酒以及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拟交感药物等)。另有2%~10%原因不明。
【病理生理】
1.酸中毒 β-羟丁酸、乙酰乙酸以及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有机酸增加,循环衰竭、肾脏排出酸性代谢产物减少导致酸中毒。酸中毒可使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组织分解增加,K+从细胞内逸出;抑制组织氧利用和能量代谢。严重酸中毒使微循环功能恶化,降低心肌收缩力,导致低体温和低血压。当血pH降至7.2以下时,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深加快;低至7.0~7.1时,可抑制呼吸中枢和中枢神经功能、诱发心律失常。
2.严重失水 高血糖、高血酮和酸性代谢产物引起渗透性利尿,酮体从肺排出带走大量水分,厌食、呕吐使水分人量减少,从而引起细胞外失水;血浆渗透压增加,水从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引起细胞内失水。
3.电解质平衡紊乱 渗透性利尿同时使钠、钾、氯、磷酸根等大量丢失,厌食、恶心、呕吐使电解质摄入减少,引起电解质代谢紊乱。DKA时体内总钠缺失,但因失水血液浓缩,就诊时血钠水平可能表现为正常、低于或高于正常。胰岛素作用不足,K+从细胞内逸出导致细胞内失钾,体内严重缺钾;由于血液浓缩、肾功能减退时K+滞留以及酸中毒致K+从细胞内转移到细胞外,因此血钾浓度可正常甚或增高。随着治疗过程中补充血容量(稀释作用),尿K+排出增加,以及纠正酸中毒及应用胰岛素使K+转人细胞内,可出现严重低血钾,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
4.携带氧系统失常 DKA时红细胞糖化血红蛋白(GHb)增加以及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减少,使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增高,血氧解离曲线左移。酸中毒时,血氧解离曲线右移,释放氧增加(Bohr效应),起代偿作用。若纠正酸中毒过快,失去这一代偿作用,可使组织缺氧加重,引起脏器功能紊乱,尤以脑缺氧加重、导致脑水肿最为重要。
5.周围循环衰竭和肾功能障碍 严重失水,血容量减少和微循环障碍可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肾灌注量减少引起少尿或无尿,严重者发生急性肾衰竭。
6.中枢神经功能障碍 严重酸中毒、失水、缺氧、体循环及微循环障碍可导致脑细胞失水或水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此外,治疗不当如过快、过多补充碳酸氢钠会导致反常性脑脊液酸中毒加重,血糖下降过快或输液过多过快、渗透压不平衡可引起继发性脑水肿并加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早期三多一少症状加重;酸中毒失代偿后,疲乏、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多尿、口干、头痛、嗜睡,呼吸深快,呼气中有烂苹果味(丙酮);后期严重失水,尿量减少、眼眶下陷、皮肤黏膜干燥,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厥冷;晚期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昏迷。少数病人表现为腹痛,酷似急腹症,易误诊。虽然病人常有感染,但其临床表现可被DKA的表现所掩盖,且往往因外周血管扩张而体温不高,甚至偏低,是预后不良的表现。
【实验室检查】
1.尿 尿糖强阳性、尿酮阳性,可有蛋白尿和管型尿。
2.血 血糖增高,一般为16.7~33.3mmol/L,有时可达55.5mmol/L以上。血酮体升高,>l.Ommol/L为高血酮,>3.0mmol/L提示可有酸中毒。血β-羟丁酸升高。血实际HCO3-和标准HCO3-降低,CO2结合力降低,酸中毒失代偿后血pH下降;剩余碱负值增大,阴离子间隙增大,与HCO3-降低大致相等。血钾在治疗前可正常、偏低或偏高,治疗后若补钾不足可严重降低。血钠、血氯降低,血尿素氮和肌酐常偏高。血浆渗透压轻度上升。部分病人即使无胰腺炎存在,也可出现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升高,治疗后数天内降至正常。即使无合并感染,也可出现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诊断与鉴别诊断】
早期诊断是决定治疗成败的关键,临床上对于原因不明的恶心呕吐、酸中毒、失水、休克、昏迷的病人,尤其是呼吸有酮味(烂苹果味)、血压低而尿量多者,不论有无糖尿病病史,均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性。立即查末梢血糖、血酮、尿糖、尿酮,同时抽血查血糖、血酮、β-羟丁酸、尿素氮、肌酐、电解质、血气分析等以肯定或排除本病。
如血糖>llmmol/L伴酮尿和酮血症,血pH<7.3及(或)血碳酸氢根<15mmol/L可诊断为DKA。
DKA诊断明确后,尚需判断酸中毒严重程度:pH<7.3或碳酸氢根<15mmol/L为轻度;pH<7.2或碳酸氢根<10mmol/L为中度;pH<7.1或碳酸氢根<5mmol/L则为严重酸中毒。
临床上凡出现高血糖、酮症和酸中毒表现之一者都应排除DKA。鉴别诊断主要包括:①其他类型糖尿病昏迷:低血糖昏迷、高渗高血糖综合征、乳酸性酸中毒。②其他疾病所致昏迷:尿毒症、脑血管意外等。部分病人以DKA作为糖尿病的首发表现,某些病例因其他疾病或诱发因素为主诉,有些病人DKA与尿毒症或脑卒中共存等使病情更为复杂,应注意辨别。
【防治】
强调预防为主。良好控制糖尿病,及时防治感染和其他诱因,是主要的预防措施。
对早期酮症病人,仅需给予足量胰岛素及补充液体,严密观察病情,定期查血糖、血酮,调整胰岛素剂量;对酸中毒甚至昏迷病人一旦诊断应立即积极抢救。
治疗原则:尽快补液以恢复血容量、纠正失水状态,降低血糖,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同时积极寻找和消除诱因,防治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一)补液
是治疗的关键环节。只有在有效组织灌注改善、恢复后,胰岛素的生物效应才能充分发挥。基本原则为“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轻度脱水不伴酸中毒者可以口服补液,中度以上的DKA病人须进行静脉补液。通常先使用生理盐水。输液量和速度的掌握非常重要,DKA失水量可达体重10%以上。开始时输液速度较快,在1~2小时内输入0.9%氯化钠1000~2000ml,前4小时输人所计算失水量1/3的液体,以便尽快补充血容量,改善周围循环和肾功能。如治疗前已有低血压或休克,经快速输液仍不能有效升高血压,应输入胶体溶液并采用其他抗休克措施。以后根据血压、心率、每小时尿量、末梢循环情况及有无发热、吐泻等决定输液量和速度,老年病人及有心、肾疾病病人必要时根据中心静脉压指导治疗。24小时输液量应包括已失水量和部分继续失水量。当血糖下降至13.9mmol/L时,根据血钠情况以决定改为5%葡萄糖液或葡萄糖生理盐水,并按每2~4g葡萄糖加入1U短效胰岛素。鼓励病人喝水,减少静脉补液量;也可使用胃管灌注温0.9%氯化钠或温开水,但要分次少量缓慢灌注,避免呕吐而造成误吸,不宜用于有呕吐、胃肠胀气或上消化道出血者。对于心、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应避免补液过度,在严密监测血浆渗透压、心、肺、肾功能和神志状态下调整补液量和速度。
(二)胰岛素治疗
一般采用小剂量(短效)胰岛素治疗方案,即每小时给予0.1U/kg胰岛素,使血清胰岛素浓度恒定达到100~200nU/ml,这已有抑制脂肪分解和酮体生成的最大效应以及相当强的降低血糖效应,而促进钾离子运转的作用较弱。通常将短效胰岛素加入生理盐水中持续静脉滴注(应另建输液途径),亦可间歇静脉注射。以上2种方案均可加用首次负荷量,静脉注射短效胰岛素10~20U。血糖下降速度一般以每小时降低3.9~6.lmmol/L为宜,每1~2小时复查血糖;若在补足液量的情况下,开始治疗2小时后血糖下降不理想或反而升高,胰岛素剂量应加倍。当血糖降至13.9mmol/L时开始输入5%葡萄糖溶液(或葡萄糖生理盐水),并按比例加入胰岛素,此时仍需每4~6小时复查血糖,调节输液中胰岛素的比例及每4~6小时皮下注射一次短效胰岛素4~6U,使血糖水平稳定在较安全的范围内。病情稳定后过渡到胰岛素常规皮下注射。
(三)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本症酸中毒主要由酮体中酸性代谢产物引起,经输液和胰岛素治疗后,酮体水平下降,酸中毒可自行纠正,一般不必补碱。但严重酸中毒影响心血管、呼吸和神经系统功能,应给予相应治疗,但补碱不宜过多、过快。补碱指征为血pH<7.l,HC03-<5mmol/L。应采用等渗碳酸氢納(1.25%~1.4%)溶液,或将5%碳酸氢钠84ml加注射用水至300ml配成1.4%等渗溶液,一般仅给1~2次。补碱过多过快可产生不利影响,包括脑脊液反常性酸中毒加重、组织缺氧加重、血钾下降和反跳性碱中毒等。
DKA病人有不同程度失钾。如上所述,治疗前的血钾水平不能真实反映体内缺钾程度,补钾应根据血钾和尿量:治疗前血钾低于正常,在开始胰岛素和补液治疗同时立即开始补钾;血钾正常、尿量>40ml/h,也立即开始补钾;血钾正常、尿量<30ml/h,暂缓补钾,待尿量增加后再开始补钾;血钾高于正常,暂缓补钾。氯化钾部分稀释后静脉输入、部分口服。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血钾和尿量,调整补钾量和速度。病情恢复后仍应继续口服钾盐数天。
(四)处理诱发病和防治并发症
在抢救过程中要注意治疗措施之间的协调及从一开始就重视防治重要并发症,特别是脑水肿和肾衰竭,维持重要脏器功能。
1.休克 如休克严重且经快速输液后仍不能纠正,应详细检查并分析原因,例如确定有无合并感染或急性心肌梗死,给予相应措施。
2.严重感染 是本症常见诱因,亦可继发于本症。因DKA可引起低体温和血白细胞数升高,故不能以有无发热或血象改变来判断,应积极处理。
3.心力衰竭、心律失常 年老或合并冠心病者补液过多可导致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应注意预防。可根据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尿量等调整输液量和速度,酌情应用利尿药和正性肌力药。血钾过低、过高均可引起严重心律失常,宜用心电图监护,及时治疗。
4.肾衰竭 是本症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与原来有无肾病变、失水和休克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无延误治疗等密切相关。强调注意预防,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尿量变化,及时处理。
5.脑水肿 病死率甚高,应着重预防、早期发现和治疗。脑水肿常与脑缺氧、补碱或补液不当、血糖下降过快等有关。如经治疗后血糖有所下降,酸中毒改善,但昏迷反而加重,或虽然一度清醒又再次昏迷,或出现烦躁、心率慢而血压偏高、肌张力增高,应警惕脑水肿的可能。可给予地塞米松、呋塞米,或给予白蛋白。慎用甘露醇。
6.急性胃扩张 可用1.25%碳酸氢钠溶液洗胃,清除残留食物,预防吸入性肺炎。
(五)护理
良好的护理是抢救DKA的重要环节。应按时清洁口腔、皮肤,预防压疮和继发性感染。细致观察病情变化,准确记录神志状态、瞳孔大小和反应、生命体征、出入水量等。
抢救重症DKA是一门艺术,在掌握治疗原则的基础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使治疗措施个体化是抢救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