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问诊 登录 注册

医誓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首页 / 医典 / 《内科学》第9版 / 第三节 静脉血栓症

第三节 静脉血栓症

肢体静脉可分为浅静脉与深静脉。下肢浅静脉包括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及其分支;下肢深静脉与大动脉伴行。下肢静脉系统疾病以静脉血栓最具临床意义。

【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病症,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 embolism,VTE)。

(一)流行病学、病因及发病机制

目前国内还缺乏关于DVT发病率的准确统计学资料;美国静脉血栓每年新发病例超过100万例。经典的血管内凝血发病机制认为本病主要由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流淤滞和血液高凝状态引起。原发性因素包括抗凝血酶缺乏、先天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S蛋白缺乏、C蛋白基因突变、V因子Leiden突变、Ⅻ因子缺乏、凝血酶原基因突变、溶酶原缺乏等。继发性因素包括肥胖、吸烟、创伤、骨折、手术、制动、口服避孕药、妊娠、产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心力衰竭、恶性肿瘤化疗、中心静脉置管、脑卒中、脊髓损伤、长途航空旅行等。

(二)病理

深静脉血栓大部分由红细胞伴少量纤维蛋白和血小板组成,其形成主要是由于血液淤滞及高凝状态所引起,所以血栓与血管壁仅有轻度粘连,容易脱落成为栓子而形成肺栓塞。同时深静脉血栓形成使血液回流受到明显的影响,导致远端组织水肿及缺氧,形成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综合征。

(三)临床表现

病人主要症状为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好转。血栓远端肢体或全肢体肿胀是主要特点,皮肤多正常或轻度淤血,重症可呈青紫色,系静脉内淤积的还原血红蛋白所致,称之为蓝色炎性疼痛症。有时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腿部明显水肿,使组织内压超过微血管灌注压而导致局部皮肤发白,称之为白色炎性疼痛症,并可伴有全身症状,又称中央型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发生在小腿肌肉静脉丛时,可出现血栓部位压痛,Homans征和Neuhof征阳性,偶有腓肠肌局部疼痛及压痛、发热、肿胀等,又称周围型深静脉血栓形成。

当发病后期血栓机化后,可出现静脉功能不全、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肿胀等,称为血栓栓塞后综合征(post-thrombosis syndrome,PTS)。

临床上有些病人可以没有局部症状,而以肺栓塞为首发症状(参见第二篇第十章肺血栓栓塞症)。

(四)诊断

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一般不困难,可应用以下的诊断方法。

1.静脉压测定  患肢静脉压升高,提示测压处近心端静脉有阻塞。

2.超声  敏感性及准确性较高,临床应用广泛,是DVT诊断的首选方法。对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阳性率可达95%;而对远端者诊断敏感性仅为50%~70%,但特异性可达95%。

3.放射性核素检查  125I纤维蛋白原扫描偶用于本病的诊断。与超声检查相反,本检查对腓肠肌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检出率可高达90%,而对近端深静脉血栓诊断的特异性较差。本检査的主要缺点是注入放射性核素后需要滞后48~72小时方能显示结果。

4.阻抗容积描记法(impedance plethysmographyIPG)和静脉血流描记法(phleborheo-graphyPRG)  前者应用皮肤电极,后者采用充气袖带测量在生理变化条件下静脉容积的改变。当静脉阻塞时,随呼吸或袖带充、放气而起伏的容积波幅度小。这种试验对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的阳性率可达90%,对远端者诊断敏感性明显降低。

5.CT静脉造影(computed tomo-venographyCTV)  可同时检查腹部、盆腔和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

6.深静脉造影  从足部浅静脉内注入造影剂,在近心端使用压脉带,很容易使造影剂直接进入深静脉系统,如果出现静脉充盈缺损,即可作出定性及定位诊断,目前仍是DVT诊断的“金标准”。缺点是有创、需使用造影剂,临床上已逐步用超声检查来部分代替静脉造影。

7.血浆D-二聚体测定  DVT时,血液中D-二聚体的浓度升高。但临床的其他一些情况如手术后、孕妇、炎症、感染及肿瘤时,D-二聚体也会升高,因此,其敏感性较高而特异性差。可用于急性VTE的筛查、特殊情况下DVT的诊断、疗效评估和VTE复发危险程度评估等。

(五)治疗

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目的是预防肺栓塞,特别是病程早期,血栓松软与血管壁粘连不紧,极易脱落,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1.卧床  抬高患肢超过心脏水平,直至水肿及压痛消失。

2.抗凝  防止血栓增大,并可启动内源性溶栓过程。肝素5000~10 000U—次静脉注射,以后以1000~1500U/h持续静脉滴注,其滴速以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2倍于对照值为调整指标。随后肝素间断静注或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均可。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10天。

华法林在用肝素后1周内开始或与肝素同时开始使用,与肝素重叠用药4~5天。调整华法林剂量的指标为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0~3.0。

急性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治疗至少持续6~12个月以防复发。对复发性病例或恶性肿瘤等高凝状态不能消除的病例,抗凝治疗的持续时间可无限制。长期抗凝治疗的病人,应定期进行监测INR。

孤立的腓肠肌部位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肺栓塞的机会甚少,可暂不用抗凝治疗,密切观察。如有向上发展趋势再考虑用药。

新型口服抗凝药,如直接凝血酶原抑制剂达比加群酯和Ⅹ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等,具有抗凝效果稳定、药效不受食物影响、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小、半衰期较短、用药剂量固定、服药期间无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等特点,也被推荐用于治疗成人DVT以及预防复发性DVT,可以作为华法林的替代药物治疗。

3.溶栓治疗  溶栓药物治疗早期DVT是否能减少PTS的发生目前尚有争议,但对血栓形成早期也有一定的效果,应限于某些较严重的髂-股静脉血栓病人。

4.如因出血倾向而不宜用抗凝治疗者,或深静脉血栓进展迅速已达膝关节以上者,预防肺栓塞可用经皮穿刺作下腔静脉滤器放置术。

(六)预防

为避免肺栓塞的严重威胁,对所有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病人均应提前进行预防。股骨头骨折、较大的骨科或盆腔手术、中老年人如有血黏度增高等危险因素者,在接受超过1小时的手术前大多采用小剂量肝素预防。术前2小时皮下注射肝素5000U,以后每8~12小时1次直至病人起床活动。急性心肌梗死用肝素治疗也同时对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有利。华法林和其他同类药物也可选用。

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无预防作用。对于有明显抗凝禁忌者,可采用保守预防方法,包括早期起床活动、穿弹力长袜等。定时充气压迫腓肠肌有较好的预防效果,但病人多难以接受。

【浅静脉血栓形成】

由于本症不致造成肺栓塞和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因此在临床上远不如深静脉血栓形成重要。本症是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在曲张的静脉中也常可发生。本症多伴发于持久、反复静脉输液,尤其是输入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时。由于静脉壁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病变,腔内血栓常与管壁粘连,不易脱落。有文献报道本病约有11%血栓可蔓延,导致深静脉血栓。

游走性浅静脉血栓往往是恶性肿瘤的征象,也可见于脉管炎如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

本症诊断较容易:沿静脉走向部位疼痛、发红,局部有条索样或结节状压痛区。

治疗多采取保守支持疗法:①去除促发病因,如停止输注刺激性液体、去除局部静脉置管的感染因素;②休息、患肢抬高、热敷;③止痛:可用非甾体抗炎药;④由于本病易复发,宜穿循序减压弹力袜;⑤对大隐静脉血栓病人应严密观察,应用多普勒超声监测;若血栓发展至股-隐静脉连接处时,应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做大隐静脉剥脱术或隐股静脉结合点结扎术,以防深静脉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