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以特发性肝内外胆管炎症和纤维化为特征,导致多灶性胆管狭窄,临床以慢性胆汁淤积病变为主要表现。多以中年男性为主,男女之比为2:1。约50%~70%的PSC病人伴发溃疡性结肠炎。
【病因和发病机制】
特殊类型的HLA遗传背景在PSC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自身免疫性因素、感染、毒素或其他不明的病因入侵并攻击胆管上皮细胞,引起胆管损伤。
【临床表现】
PSC起病隐匿,15%~55%的病人诊断时无症状,仅在体检时因发现ALP升高或因炎症性肠病时得以诊断。典型症状为黄疸和瘙痒,其他可有乏力、体重减轻和肝脾大等。黄疸呈波动性、反复发作并发胆管炎、胆管结石甚至胆管癌时可伴有右上腹痛,中低热或高热及寒战。明显的胆管狭窄、梗阻,导致急性肝损伤甚至发展至肝衰竭。出现慢性胆汁淤积者大多已有胆道狭窄或肝硬化,除门静脉高压症状外,常有脂溶性维生素缺乏、代谢性骨病等。
【实验室检查】
(一)血清生化检查
通常伴有ALP、γ-GT升高,而ALT、AST正常;若ALT、AST显著升高,需考虑存在急性胆道梗阻或重叠有AIH。
(二)免疫学检查
PSC特异性自身抗体目前尚未发现。33%~85%的PSC病人血清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阳性;50%病人血IgM轻至中度升高、免疫复合物増加、补体C3减少;循环CD8 T细胞绝对数减少,CD4/CD8比值增高。
(三)影像学检查
是诊断PSC的主要方法。
1.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
是诊断PSC的“金标准”,肝内外胆管多灶性、短节段性、环状狭窄,胆管壁僵硬缺乏弹性、似铅管样,狭窄上端的胆管可扩张呈串珠样;严重者可呈长段狭窄和胆管囊状或憩室样扩张,当肝内胆管广泛受累时,可有枯树枝样改变。
2.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
因其非侵入性特点,成为疑诊PSC的首选影像学检查。影像表现近似ERCP,呈肝内胆管多处不连续或呈“虚线”状,肝外胆管粗细不均,边缘毛糙欠光滑。
3.腹部超声
显示肝内散在片状强回声及胆总管管壁增厚、胆管局部不规则狭窄及扩张等,胆囊壁增厚,胆汁淤积。
(四)病理学检查
PSC的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肝活检是非必需的。组织病理呈肝内胆管广泛纤维化,典型改变为同心圆性洋葱皮样纤维化。
【诊断与鉴别诊断】
PSC的诊断主要基于ALP、γ-GT异常,胆道影像学示肝内外胆管多灶性狭窄。
需要与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相鉴别。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是一组临床特征与PSC相似,但病因明确的疾病。常见病因包括胆总管结石、胆道手术创伤、反复发作的化脓性胆管炎、胆道肿瘤性疾病(胆总管癌、肝细胞癌侵及胆管、壶腹部癌、胆总管旁淋巴结转移压迫)、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等。有些不典型的PSC,还需与PBC、AIH、药物性肝损伤、慢性活动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相鉴别。
【治疗】
(一)药物
中等剂量的UDCA[17~23mg(kg﹒d)]可以改善病人肝脏生化指标、肝纤维化程度及胆道影像学表现。合并急性细菌性胆管炎的病人应给予有效的广谱抗生素。PSC晚期常发生脂肪泻、维生素吸收不良综合征和骨质疏松症,可适量补充维生素D等脂溶性维生素。
(二)内镜
PSC所致的胆道梗阻累及多级胆管树,对于肝外胆管及肝内大胆管的显性狭窄,可应用ERCP球囊扩张术或支架置入术,改善皮肤瘙痒和胆管炎等并发症。
(三)介入或手术
1.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
当无法行ERCP时可行PTCD置管引流,也可利用PTCD术经皮置入导丝至壶腹部,再行ERCP术置入支架。
2.姑息性手术
适于非肝硬化的PSC病人以及肝门或肝外胆管显著狭窄、有明显胆汁淤积或复发性胆管炎、不能经微创术改善黄疸和胆管炎者。
3.肝移植
适于终末期PSC病人。肝移植后PSC病人5年生存率为80%~85%,约20%~25%的PSC在术后10年内复发。
【预后】
在PSC缺少有效治疗措施的情况下,疾病从诊断发展至死亡或进行肝移植的中位时间约为12~18年。有症状的PSC病人随访6年后合并肝衰竭、胆管癌等可高达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