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问诊 登录 注册

医誓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首页 / 医典 / 《内科学》第9版 / 第二节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第二节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又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肝内小胆管慢性进行性非化脓性炎症而导致的慢性胆汁淤积性疾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自身免疫性胆管上皮细胞损伤机制涉及:①体液免疫:线粒体抗体(AMA)在体液免疫中起关键作用,其阳性率达到90%~95%。AMA识别的抗原主要分布于线粒体内膜上,主要的自身抗原分子是多酶复合物中的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②细胞免疫:胆管上皮细胞异常表达HLA-DR及DQ抗原分子,引起自身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持续损伤胆小管。

【临床表现】

多见于中年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9。85%~90%病人起病于40~60岁,美国和欧洲患病率明显高于亚洲。该病起病隐匿、缓慢,自然病程大致可分为4期。①临床前期:AMA阳性、无症状、肝功能正常,可长达十几年,多在筛查时发现。②肝功能异常无症状期:无症状者约占首次诊断的20%~60%,因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升高而检测AMA确定诊断。多于2~4年内出现症状。③肝功能异常症状期。④肝硬化期。

后两期的临床表现如下:早期症状较轻,乏力和皮肤瘙痒为最常见首发症状,约78%病人有乏力,瘙痒比乏力更具特异性,发生率为20%~70%。瘙痒常在黄疸前数个月至2年左右出现,常于夜间加剧。

因长期肝内胆汁淤积导致分泌和排泄至肠腔的胆汁减少,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可有脂肪泻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出现皮肤粗糙、色素沉着和夜盲症(维生素A缺乏)、骨软化和骨质疏松(维生素D缺乏)、出血倾向(维生素K缺乏)等。由于胆小管阻塞,血中脂类总量和胆固醇持续增高,可形成眼睑黄色瘤,为组织细胞吞噬多量胆固醇所致。多数病例肝大,并随黄疸加深而逐渐增大,压痛不明显,逐渐发展至肝硬化。

本病常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甲状腺炎、类风湿关节炎等。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一)尿、粪检查

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正常或减少,粪色变浅。

(二)肝功能试验

血清胆红素多中度增高,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反映了胆管缺失和碎屑样坏死的严重程度。血清胆固醇常增高,肝衰竭时降低。ALP与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在黄疸及其他症状出现前多已增高,ALP升高是PBC最突出的生化异常。

(三)免疫学检查

95%以上病人AMA阳性,滴度>1:40有诊断意义,是PBC特异性指标,尤其是M2亚型阳性率可达90%~95%,很多病人临床症状出现前6~10年血清AMA已呈阳性。除AMA外,对PBC较特异性的抗体还包括抗肝脂蛋白抗体(SP100)、抗核骨架蛋白抗体(GP210)等;约50%的PBC病人ANA和SMA阳性,在AMA阴性时可作为重要标志。血清免疫球蛋白增加,特别是IgM。

(四)影像学检查

超声、CT、MRI、MRCP或ERCP常用于排除肝胆系统的肿瘤和结石等胆道疾病,当PBC进展到肝硬化时,可有门静脉高压表现。

(五)组织学检查

组织学表现及分期:①Ⅰ期:胆管炎期,损伤的胆管周围可见密集的淋巴细胞浸润,如形成非干酪型肉芽肿者称为旺炽性胆管病变,是PBC的特征性病变,多见于Ⅰ期和Ⅱ期。②Ⅱ期:汇管区周围炎期,损伤更广泛,汇管区内小叶间胆管数量减少。③Ⅲ期:进行性肝纤维化期,汇管区及其周围炎症、纤维化,汇管区扩大增宽,可形成汇管区至汇管区的桥接样纤维索。④Ⅳ期:肝硬化期,有明显的肝硬化和再生结节,结节周围肝细胞胆汁淤积,可见毛细胆管胆栓。

【诊断与鉴别诊断】

无症状病人,AMA、ALP和IgM检测有助于发现早期病例。中年女性,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乏力、黄疸、肝大,伴有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生化改变而无肝外胆管阻塞证据时要考虑本病。

具备以下三项诊断标准中的两项即可诊断PBC:①存在胆汁淤积的生化证据,以ALP、γ-GT明显升高为主;②AMA、AMA-M2、GP210、SP100之一出现阳性;③肝组织学检査符合PBC改变。

鉴别诊断应注意排除肝内外胆管阻塞引起的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还应与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内胆汁淤积等鉴别。

【治疗】

(一)熊去氧胆酸(UDCA)

是目前推荐用于PBC治疗的首选药物,剂量为13~15mg/(kg﹒d)。该药可增加胆汁酸的分泌,拮抗疏水性胆汁酸的细胞毒作用,保护胆管细胞和肝细胞。对UDCA治疗有反应者,90%的病人在6~9个月内得到改善。

(二)其他治疗

UDCA无效病例可视病情试用布地奈德(6mg/d)、贝特类降脂药(非诺贝特200mg/d)和奥贝胆酸(obeticholic acid,OCA,5mg/d)。脂肪泻可补充中链甘油三酯辅以低脂饮食。脂溶性维生素缺乏时补充维生素A、D3、K,并注意补钙。瘙痒严重者可使用离子交换树脂考来烯胺。

【预后】

PBC预后差异很大,有症状者平均生存期为10~15年。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者,3年生存率仅为60%。预后不佳的因素包括:对UDCA无应答、老年、血清总胆红素进行性升高、肝脏合成功能下降、组织学改变持续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