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问诊 登录 注册

医誓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首页 / 医典 / 《内科学》第9版 / 第三节 特殊类型的胃炎或胃病

第三节 特殊类型的胃炎或胃病

【腐蚀性胃炎】

吞服强酸、强碱、砷、磷、氯化汞等所致。强酸常在口唇、咽部黏膜留下不同颜色的烧灼痂;强碱所 致的严重组织坏死多呈黏膜透明肿胀。严重者可发生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穿孔、腹膜炎。幸存者常 遗留食管和(或)胃流出道狭窄。

对腐烛性胃炎,应暂时禁食,给予肠外营养,密切监护。内镜检查有助于指导治疗,但须小心谨慎。可放置鼻胃管,清洗或稀释腐烛剂,引流胃液,防止食管完全狭窄及梗阻。若不清楚腐蚀剂,可饮用牛奶或蛋清进行稀释。对有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者,可考虑气管切开。对胃穿孔、急性腹膜炎应进行手术修补。对后期出现瘢痕狭窄、吞咽梗阻,则需手术或胃镜下扩张或安置支架治疗。对装强酸、强碱等腐烛剂的容器应有醒目的标记,加强管理。

【感染性胃炎】

大多数非Hp感染的感染性胃炎病人机体存在免疫缺陷,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化疗期间或之后及垂危状态。

(一)细菌感染

化脓性炎症多由葡萄球菌、α-溶血链球菌或大肠埃希菌引起,胃手术及化疗常为其诱因。临床表现为突发上腹痛、恶心呕吐、呕吐物呈脓样、含有坏死黏膜、胃扩张、有明显压痛和局部肌紧张、发热。胃黏膜大片坏死脱落或扩展至胃壁,常伴有败血症。严重坏死、穿孔可导致化脓性腹膜炎,由于基础疾病多致全身性衰竭、营养不良,死亡率高。其他可有结核及梅毒等细菌感染。

(二)病毒感染

巨细胞病毒可发生于胃或十二指肠,胃镜下可见局部或弥漫性胃黏膜皱襞粗大。组织切片中可见受染细胞体积增大3~4倍,胞核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酷似猫头鹰眼,颇具特征性。

【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可累及整个消化道,但主要见于小肠-回盲部-结肠,也可发生于胃。胃克罗恩病多见于胃窦,常与近端十二指肠克罗恩病共存。其组织病理特点详见本篇第八章第二节。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

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罕见疾病,胃壁炎症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征,不伴有肉芽肿或血管炎症性病变,虽然胃壁各层均可受累,多数病变以其中一层为主。胃黏膜活检在诊断中至关重要,表现为明显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嗜酸性小凹脓肿、坏死伴中性粒细胞浸润和上皮再生。但当病变仅累及肌层或浆膜下层时,靠胃黏膜活检难以作出诊断。病变范围可累及胃和小肠或仅局限于胃。本病可能因变应原与胃肠组织接触后在胃肠壁内发生抗原-抗体反应,释放出组胺类血管活性物质。

临床表现有上腹疼痛、恶心、呕吐,抑酸剂难以缓解腹痛,常伴有腹泻,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本病常为自限性,但有些病例可持续存在或复发。治疗可用糖皮质激素。

【淋巴细胞性胃炎】

其特征为胃黏膜表面及小凹内淋巴细胞密集浸润。其与内镜下疣状胃炎相关,后者以结节、皱襞增厚和糜烂为特征。根除Hp可显著改善胃上皮内淋巴细胞浸润、胃体炎症和消化不良症状。故淋巴细胞性胃炎可能为伴发Hp感染的胃MALT淋巴瘤的癌前疾病。

内镜下,淋巴细胞性胃炎表现为胃黏膜皱襞粗大,结节样和口疮样糜烂(疣状胃炎)。活检显示固有层扩大,伴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偶见中性粒细胞浸润。

【Ménétrier病】

属增生性胃病,即慢性肥厚性胃炎。由于表层和腺体的分泌黏液的细胞过度增生,使胃小凹延长扭曲,在深处有囊样扩张并伴有壁细胞和主细胞的减少。胃镜下见胃体皱襞粗大、肥厚、扭曲呈脑回状,胃窦黏膜多正常。因胃黏液分泌增多,较多蛋白质从胃液中丢失,常引起低蛋白血症。此症多见于男性,病因不明。诊断本病时,应注意除外胃黏膜的癌性浸润和淋巴瘤。本病无特效治疗且具有一定的癌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