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症病变,临床常见。其患病率一般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特别是中年以上更为常见。Hp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目前,胃镜及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和鉴别诊断慢性胃炎的主要手段。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Hp感染
Hp经口进入胃内,部分可被胃酸杀灭,部分则附着于胃窦部黏液层,依靠其鞭毛穿过黏液层,定居于黏液层与胃窦黏膜上皮细胞表面,一般不侵入胃腺和固有层内。一方面避免了胃酸的杀菌作用,另一方面难以被机体的免疫机能清除。HP产生的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的氨可中和反渗入黏液内的胃酸,形成有利于Hp定居和繁殖的局部微环境,使感染慢性化。
Hp凭借其产生的氨及空泡毒素导致细胞损伤;促进上皮细胞释放炎症介质;菌体细胞壁Lewis X、Lewis Y抗原引起自身免疫反应;多种机制使炎症反应迁延或加重。其对胃黏膜炎症发展的转归取决于Hp毒株及毒力、宿主体差异和胃内微生态环境等多因素的综合结果。
(二)十二指肠-胃反流
与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道动力异常、肝胆道疾病及远端消化道梗阻有关。
(三)药物和毒物
服用NSAIDs/阿司匹林或COX-2选择性抑制剂,是反应性胃病的常见病因。许多毒素也可能损伤胃,其中酒精最为常见。迅速摄入酒精后,内镜下常表现为黏膜下出血,活检不伴明显黏膜炎症。酒精和NSAIDs两者联合作用将对胃黏膜产生更强的损伤。
(四)自身免疫
胃体腺壁细胞除分泌盐酸外,还分泌一种黏蛋白,称为内因子。它能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12(外因子)结合形成复合物,使之不被酶消化;到达回肠后,维生素B12得以吸收。
当体内出现针对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时,自身免疫性的炎症反应导致壁细胞总数减少、泌酸腺萎缩、胃酸分泌降低;内因子减少可导致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出现巨幼细胞贫血,称之为恶性贫血。本病在北欧发病率较高。
(五)年龄因素和其他
老年人胃黏膜可出现退行性改变,加之HP感染率较高,使胃黏膜修复再生功能降低,炎症慢性化,上皮增殖异常及胃腺体萎缩。
【胃镜及组织学病理】
胃镜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黏膜可充血水肿或黏膜皱襞肿胀增粗;萎缩性胃炎的黏膜色泽变淡,皱襞变细而平坦,黏液减少,黏膜变薄,有时可透见黏膜血管纹。新悉尼胃炎分类和近年慢性胃炎OLGA(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assessment)分级诊断均要求胃镜检查至少应取5块活检,部位如图4-4-1不同病因所致胃黏膜损伤和修复过程中产生的慢性胃炎组织学变化主要有:
(一)炎症
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基于炎症细胞浸润的深度分为轻、中、重度。由于HP感染常呈簇状分布,胃窦黏膜炎症也有多病灶分布的特点,也常有淋巴滤泡出现。
炎症的活动性是指中性粒细胞出现,它存在于固有膜、小凹上皮和腺管上皮之间,严重者可形成小凹脓肿。
(二)萎缩(atrophy)
病变扩展至腺体深部,腺体破坏、数量减少,固有层纤维化。根据是否伴有化生而分为非化生性萎缩及化生性萎缩。以胃角为中心,波及胃窦及胃体的多灶萎缩发展为胃癌的风险增加。
(三)化生(metaplasia)
长期慢性炎症使胃黏膜表层上皮和腺体为杯状细胞和幽门腺细胞所取代。其分布范围越广,发生胃癌的危险性越高。胃腺化生分为2种:①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以杯状细胞为特征的肠腺替代了胃固有腺体;②假幽门腺化生(pseudopyloric metaplasia):泌酸腺的颈黏液细胞增生,形成幽门腺样腺体,它与幽门腺在组织学上一般难以区别,需根据活检部位作出判断。
判断肠上皮化生的危害大小,要分析其范围、程度,必要时参考肠上皮化生分型。
(四)异型增生(dysplasia)
又称不典型增生,是细胞在再生过程中过度增生和分化缺失,增生的上皮细胞拥挤、有分层现象,核增大失去极性,有丝分裂象增多,腺体结构紊乱。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癌症研究协会推荐使用的术语是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轻度和中度异型增生,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异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轻度者常可逆转为正常;重度者有时与高分化腺癌不易区别,应密切观察。
在慢性炎症向胃癌发展的进程中,胃癌前情况(prmealignant conditions)包括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等。我国临床医生通常将其分为胃癌前状态(即胃癌前疾病,伴有或不伴有肠上皮化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和残胃及Ménétrier病等)和癌前病变(即异型增生)两部分。
【临床表现】
大多数病人无明显症状。即便有症状也多为非特异性。可表现为中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等,也可呈食欲缺乏、嗳气、泛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镜和病理组织学所见不成比例。体征多不明显,有时上腹轻压痛。恶性贫血者常有全身衰弱、疲软、可出现明显的厌食、体重减轻、贫血,一般消化道症状较少。NSAIDs/阿司匹林所致者多数病人症状不明显,或仅有轻微上腹不适或隐痛。危重病应激者症状被原发疾病所掩盖,可致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可以突然呕血和(或)黑便为首发症状。
【诊断】
胃镜及组织学检查是慢性胃炎诊断的关键,仅依靠临床表现不能确诊。病因诊断除通过了解病史外,可进行下列实验室检测:
(一)Hp检测
详见本篇第一章。
(二)血清抗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及维生素B12水平测定
有助于诊断自身免疫性胃炎,正常人空腹血清维生素B12的浓度为300~900ng/L。
慢性胃炎的分类方法众多,如基于病因可将慢性胃炎分成Hp胃炎和非Hp胃炎两大类;基于内镜和病理诊断可将慢性胃炎分萎缩性和非萎缩性两大类;基于胃炎分布可将慢性胃炎分为胃窦为主胃炎、胃体为主胃炎和全胃炎三大类。
【治疗】
大多数成人胃黏膜均有轻度非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如Hp阴性且无糜烂及无症状,可不予药物治疗。如慢性胃炎波及黏膜全层或呈活动性,出现癌前情况如肠上皮化生、假幽门腺化生、萎缩及异型增生,可予短期或长期间歇治疗。
(一)对因治疗
1.Hp相关胃炎
单独应用表4-4-1所列药物,均不能有效根除HP。这些抗生素在酸性环境下不能正常发挥其抗菌作用,需要联合PPI抑制胃酸后,才能使其发挥作用。目前倡导的联合方案为含有铋剂的四联方案,即1种PPI+2种抗生素和1种铋剂,疗程10~14天。由于各地抗生素耐药情况不同,抗生素及疗程的选择应视当地耐药情况而定。
表4-4-1 具有杀灭和抑制Hp作用的药物
抗生素 | 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替硝唑、喹诺酮类抗生素、呋喃唑酮、四环素等 |
PPI | 埃索美拉唑、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艾普拉唑等 |
铋剂 | 枸橼酸铋钾、果胶铋等 |
2.十二指肠-胃反流
可用保护胃黏膜、改善胃肠动力等药物。
3.胃黏膜营养因子缺乏
补充复合维生素,恶性贫血者需终生注射维生素B12。
(二)对症治疗
可用药物适度抑制或中和胃酸、促动力剂或酶制剂缓解动力不足或消化酶不足引起的腹胀等症状、黏膜保护剂有助于缓解腹痛与反酸等症状。
(三)癌前情况处理
在根除Hp的前提下,适量补充复合维生素和含硒药物及某些中药等。对药物不能逆转的局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含重度异型増生和原位癌),可在胃镜下行黏膜下剥离术,并应视病情定期随访。
(四)病人教育
Hp主要在家庭内传播,避免导致母-婴传播的不良喂食习惯,并提倡分餐制减少感染Hp的机会。同时食物应多样化,避免偏食,注意补充多种营养物质;不吃霉变食物;少吃熏制、腌制、富含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食物,多吃新鲜食品;避免过于粗糙、浓烈、辛辣食物及大量长期饮酒、吸烟;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及充足睡眠。
【预后】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预后良好;肠上皮化生通常难以逆转;部分病人萎缩可以改善或逆转;轻度异型增生可逆转,但重度者易转变为癌。对有胃癌家族史、食物营养单一、常食熏制或腌制食品的病人,需警惕肠上皮化生、萎缩及异型增生向胃癌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