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意义上心血管神经症(cardiovascular neurosis)是指以心血管疾病的有关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大多发生于中、青年;女性多于男性,尤多见于更年期妇女。临床上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事实上近年来认识到心血管疾病可以和精神心理问题共存,两种疾病互为因果并且相互影响。这类病人由于临床症状多变,临床表现不典型,尽管进行了大量的客观检查,甚至进行了过度的干预,由于合并精神心理问题,病人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康复,反复就诊,严重影响病人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甚至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应该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病因和发病机制】
心血管神经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神经类型、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和性格有关。病人神经类型常为抑郁、焦虑、忧愁型。当精神上受到外界环境刺激,或工作紧张、压力较大,难以适应时可能导致发病。病人的家庭成员中可有神经官能症,也提示本症与同一家族的神经类型和数量相同的外部环境影响有关。部分病人缺乏对心脏病的认识,对疑似症状产生过度忧虑而诱发本症。发病过程中常有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功能失平衡。病人心率在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时常比一般人增快明显;有时可伴有高动力循环的表现,如动脉搏动增强、左心室射血速度增快等;也可出现对运动、心理学测试或疼痛刺激的异常反应。
精神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促进炎症反应及血小板聚集、诱发凝血功能异常、促发心律失常、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不良行为增加(包括吸烟、缺乏体育锻炼、治疗依从性差等)等,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增加。
【临床表现】
心血管神经症病人主诉较多,而且多变,症状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可有如下表现。
1.心悸 自觉心脏搏动增强,常在紧张或疲劳时加重。
2.呼吸困难 胸闷,呼吸不畅,常感觉空气不够要打开窗户或要求吸氧。不少病人经常做深呼吸或叹息样呼吸动作来缓解症状,容易导致过度换气,引起呼吸性碱中毒,使症状加重。
3.心前区痛 与典型心绞痛不同,疼痛部位不固定,多局限于心尖区及左乳房下区很小范围,亦可在胸骨下或右胸前或胸背等;疼痛发作与劳力活动无关,多数发生在静息状态时;疼痛性质常描述为针刺样、牵扯样或刀割样;持续时间长短不等,一般较长,有时在工作紧张或情绪激动后可持续数天或更长;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疼痛。
4.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失眠、多梦、焦虑、食欲缺乏、头晕、耳鸣多汗、手足发冷、双手震颤、尿频、大便次数增多或便秘等。
与较多的症状不相适应,体格检查缺乏有重要病理意义的阳性体征。可发现心率增快,心音增强,可有短促收缩期杂音或期前收缩,血压轻度升高,腱反射较活跃。心脏相关辅助检查未见明确异常。心电图可示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和非特异性ST-T改变。
心血管疾病合并精神心理问题者有明确的心血管疾病如心绞痛、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同时存在抑郁、不安、压抑、焦躁不安、易怒、易疲劳等心血管疾病难以解释的躯体症状。亦可有急性发作,如惊恐障碍,表现为胸痛、心悸、呼吸困难、头晕、头痛、出汗发抖等,通常在10~20分钟达高峰,而无明确心脏、呼吸、神经系统可以支持上述临床表现的器质性病变证据。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心血管神经症的临床表现,有上述症状而体征较少,且无特异性,以及不能找到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一般不难作出诊断。必须注意排除器质性心脏病,与心绞痛、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肌炎、二尖瓣脱垂综合征及嗜铬细胞瘤等进行鉴别。
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病人可能合并精神心理问题,临床医生需要注意识别,精神心理问题可以混淆对器质性心脏病严重程度的评估。
【治疗】
心血管神经症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首先应耐心倾听病史,了解可能的发病原因和有关因素,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解除病人疑虑。然后通俗易懂地讲解疾病性质,可以用一些暗示性语言帮助病人解除顾虑。鼓励病人调整心态,安排好作息时间,适量进行文娱、旅游和体育活动。过度换气病人可辅导其采用腹式呼吸松弛疗法。对于心血管神经症病人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危险因素而无明确器质性病变者,应该积极进行危险因素干预。
无论心血管神经症还是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合并精神心理问题者,提倡双心医学的治疗模式。在积极合理治疗合并的心血管器质性疾病同时,焦虑症状明显的病人可选用抗焦虑药物,如苯二氮䓬类抗焦虑药氯硝西泮、劳拉西泮等。伴有抑郁的病人可选用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多塞平或选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舍曲林等。目前认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对心血管系统副作用较小,安全性高于三环类抗抑郁药物。但该类药物起效较慢,一般2周开始有效,可以考虑作为伴有抑郁病人的首选。同时应该考虑进行精神心理行为治疗,如心理疏导、行为矫正、生物反馈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