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菌痢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终年散发,夏秋季可引起流行。其主要病理变化为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由于志贺菌各组及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且病后免疫力差,故可反复感染。一般为急性,少数迁延成慢性。
细菌性痢疾属于祖国医学“肠僻”、“滞下”等范畴。其病是因外感时邪疫毒及内伤饮食,湿热邪毒积滞肠道与肠内正气相搏,肠道脉络受损,气滞血瘀,邪毒内郁,气机壅滞,肠失传导而致,继可邪入心包扰神明及风火相煽引动肝风。本篇辑录验方如下:
验方一:菌痢复方(王万福)
【组成】白头翁9~18g,黄连3~6g,黄柏6~9g,秦皮9~12g,蒲公英18~2.0g,鲜马齿苀25~5.0g,陈皮6~9g,白术9~12g,白芍9~18g,防风9~18g,木香6~9g,神曲12~18g。
【用法】将上药水煎取汁,每日服3次,每日1剂。上述药物,急性用大剂量,慢性用小剂量。
【功用】清热解毒,补脾益胃,理气化湿。
【主治】急性及慢性细菌性痢疾。
【加减】如偏重湿热者,应重用白头翁、马齿苋、蒲公英还可加入苦参等;偏重肝脾不和者,重用痛泻要方及木香、六曲,也可加入白扁豆花等。
验方二:乌龙煎剂(曾庆佩)
【组成】乌梅30g,龙胆草15g,山楂20g,地榆12g。
【用法】将上药加水500ml浓煎,去楂取汁400ml,每次口服100ml,1日4次,连服5剂为1疗程。
【功用】清热解毒,散瘀行滞,凉血止泻。
【主治】急性细菌性痢疾。临床可见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便下脓血等。
验方三:三黄粉(杨侁)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
【用法】取上药等量,用中药粉碎机打成细粉即称“三黄粉”。使用时,调入生理盐水适量灌肠,肛管插入约5~8厘米。用量按1岁内患儿每次取三黄粉1g,加生理盐水20ml;2~3岁取三黄粉2g,加生理盐水30ml;4岁以上取三黄粉3g,加生理盐水0ml。一般每日灌肠1次,病情较重者,可每日2次。
【功用】清热解毒,燥湿止痛。
【主治】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
验方四:海葛地连汤(张祥福)
【组成】铁宽15g,葛根10g,黄连5g,地锦草10g,香附6g,旱莲草10g。
【用法】将上药水煎,分2~3次口服,每日1剂。
【功用】清热解毒,行气止痛,凉血止泻。
【主治】小儿痢疾。色粘液便,舌质淡,苔薄黄者,加白术、山药各6g。
验方五:治痢方(糜震然等)
【组成】黄连4g,黄柏10g,苦参10g,广木香10g,槟榔10g,山楂10g。
【用法】将上药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证重者,每日2剂,儿童剂量酌减。
【功用】清热解毒,行气导滞,化湿止泻。
【主治】急性细菌性痢疾。
【加减】如夹有表证者,可加荆芥、防风、葛根,以疏表化湿;如热重于湿,大便赤多白少者,可加白头翁、秦皮;如湿重于热,大便白多赤少者,且舌苔白腻罩黄,可加苍术、厚朴、藿香。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大便恢复正常时,患者如仍纳谷不香、神疲乏力,可用异功散加谷芽,建曲等药品,煎服3天左右,使脾胃健运,精神恢复。
验方六:久痢停煎(周光才)
【组成】干姜10g,阿胶10g,当归18g,黄连10g,党参10g,白术10g,炒荆芥10g,银花10g,甘草3g。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烊化阿胶混合分2次口服。
【功用】清热化湿,益气养血。
【主治】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
【加减】畏寒肢冷者加附子10g,肉桂6g;阴虚伴腹部灼热者干姜减至3g,重用银花至30g;虚寒痢,脾肾阳虚者黄连减至3g,加附子、肉桂各10g;滑脱不禁加粟壳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