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包炎(acute pericarditis)为心包脏层和壁层的急性炎症性疾病。以胸痛、心包摩擦音、心电图改变及心包渗出后心包积液为特征。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是某种全身疾病累及心包的表现。
【病因】
最常见病因为病毒感染。其他包括细菌感染、自身免疫病、肿瘤、尿毒症、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包炎、主动脉夹层、胸壁外伤及心脏手术后。有些病人经检查仍无法明确病因,称为特发性急性心包炎或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约1/4病人可复发,少数甚至反复发作。
【临床表现】
病毒感染者多于感染症状出现10~12天后有胸痛等症状,部分病人可伴有肺炎和胸膜炎临床表现。
1.症状 胸骨后、心前区疼痛为急性心包炎的特征,常见于炎症变化的纤维蛋白渗出期。疼痛可放射到颈部、左肩、左臂,也可达上腹部,疼痛性质尖锐,与呼吸运动相关,常因咳嗽、深呼吸、变换体位或吞咽而加重。随着病程发展,症状可由纤维素期的胸痛为主转变为渗出期的呼吸困难为主,部分病人可因中、大量心包积液造成心脏压塞,从而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一系列相关症状。感染性心包炎可伴发热、乏力等。
2.体征 急性心包炎最具诊断价值的体征为心包摩擦音,呈抓刮样粗糙的高频音。多位于心前区,以胸骨左缘第3~4肋间、胸骨下端、剑突区较为明显。典型的摩擦音可听到与心房收缩、心室收缩和心室舒张相一致的三个成分,称为三相摩擦音。身体前倾坐位、深吸气或将听诊器胸件加压后可能听到摩擦音增强。心包摩擦音可持续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周。当积液增多将两层心包分开时,心尖搏动减弱,心脏叩诊浊音界扩大,摩擦音消失,心音低弱而遥远。
【辅助检查】
1.血清学检查 取决于原发病,如感染性心包炎常有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C反应蛋白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自身免疫病可有免疫指标阳性,尿毒症病人可见肌酐明显升高等。
2.心电图 90%以上的病人心电图都有异常,主要表现为:①除aVR和V1导联以外的所有常规导联可能出现ST段呈弓背向下型抬高,导联ST段压低,这些改变可于数小时至数日后恢复。②一至数日后,随着ST段回到基线,逐渐出现T波低平及倒置,此改变可于数周至数个月后恢复正常,也可长期存在。③常有窦性心动过速。积液量较大的情况可以出现QRS电交替。
3.胸部X线检查 可无异常发现,如心包积液较多,则可见心影增大,通常成人液体量少于250ml、儿童少于150ml时,X线难以检出其积液。
4.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可确诊有无心包积液,判断积液量,协助判断临床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否由心脏压塞所致。超声引导下行心包穿刺引流可以增加操作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5.心脏磁共振成像(MRI) MRI能清晰显示心包积液容量和分布情况,帮助分辨积液的性质,可测量心包厚度。延迟增强扫描可见心包强化,对诊断心包炎较敏感。对于急性心肌炎、心包炎,还有助于判断心肌受累情况。
6.心包穿刺 心包穿刺的主要指征是心脏压塞,对积液性质和病因诊断也有帮助,可以对心包积液进行常规、生化、病原学(细菌、真菌等)、细胞学相关检查。在大量心包积液导致心脏压塞时,行心包治疗性穿刺抽液减压缓解症状,或针对病因向心包腔内注入药物进行治疗。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标准 诊断根据急性起病、典型胸痛、心包摩擦音、特征性的心电图表现。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确诊并判断积液量。结合相关病史、全身表现及相应的辅助检查有助于对病因作出诊断。
2.鉴别诊断 诊断急性心包炎应注意与其他可引起急性胸痛的某些疾病相鉴别。胸痛伴心电图ST段抬高者需要与急性心肌梗死鉴别,后者常有相邻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ST-T改变的演进在数小时内发生,范围通常不如心包炎时广泛。有高血压史的胸痛病人需要除外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后者疼痛为撕裂样,程度较剧烈,多位于胸骨后或背部,可向下肢放射,破口入心包腔可出现急性心包炎的心电图改变,超声心动图有助于诊断,增强CT有助于揭示破口所在位置。肺栓塞可以出现胸痛、胸闷甚至晕厥等表现,氧分压减低,D-二聚体通常升高。心电图典型表现为SⅠQⅢTⅢ,也可见ST-T改变,心脏超声示右心压力或容积增加等肺栓塞的间接征象,确诊需肺动脉CTA或肺动脉造影。
急性心包炎诊断后,尚需进一步明确其病因的鉴别诊断(表3-9-2),为治疗提供方向。
表3-9-2 常见心包炎的鉴别及治疗
特发性 | 结核性 | 化脓性 | 肿瘤性 | 心脏损伤后综合征 | |||||||||||
病史 | 上呼吸道感染史,起病急,常反复发作 | 伴原发结核表现 | 伴原发感染病灶,或败血症表现 | 转移性肿瘤多见 | 有手术、心肌梗死等心脏损伤史,可反复发作 | ||||||||||
发热 | 持续发热 | 常无 | 高热 | 常无 | 常有 | ||||||||||
胸痛 | 常剧烈 | 常无 | 常有 | 常无 | 常有 | ||||||||||
心包摩擦音 | 明显,出现早 | 有 | 常有 | 少有 | 少有 | ||||||||||
白细胞计数 | 正常或增高 | 正常或轻度增高 | 明显增高 | 正常或轻度增高 | 正常或轻度增高 | ||||||||||
血培养 | 阴性 | 阴性 | 阳性 | 阴性 | 阴性 | ||||||||||
心包积液量 | 较少 | 常大量 | 较多 | 大量 | 一般中等量 | ||||||||||
性质 | 草黄色或血性 | 多为血性 | 脓性 | 多为血性 | 常为浆液性 | ||||||||||
细胞分类 | 淋巴细胞较多 | 淋巴细胞较多 | 中性粒细胞较多 | 淋巴细胞较多 | 淋巴细胞较多 | ||||||||||
细菌 | 无 | 有时找到结核分枝杆菌 | 化脓性细菌 | 无 | 无 | ||||||||||
治疗 | 非甾体抗炎药 | 抗结核药 | 抗生素及心包切开 | 厚发病治疗及心包穿刺 | 糖皮质激素 |
【治疗】
包括病因治疗、解除心脏压塞及对症支持治疗。
病人宜卧床休息,直至胸痛消失和发热消退。疼痛时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2~4g/d),效果不佳可给予布洛芬(400~600mg,—日3次),或吲哚美辛(25~50mg,—日3次),或秋水仙碱(0.6mg,一日2次)。必要时可使用吗啡药物。
对其他药物治疗积液吸收效果不佳的病人,可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泼尼松40~80mg/d)。心包渗液多引起急性心脏压塞时需立即行心包穿刺引流。顽固性复发性心包炎病程超过2年、心包积液反复穿刺引流无法缓解、激素无法控制,或伴严重胸痛的病人可考虑外科心包切除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