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肺炎(viral pneumonia)是由病毒侵入呼吸道上皮及肺泡上皮细胞引起的肺间质及实质性炎症。免疫功能正常或抑制的个体均可罹患。大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暴发或散发流行。病毒是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除细菌外第二大常见病原体,大多可自愈。近年来,新的变异病毒(如SARS冠状病毒、H5N1、H1N1、H7N9病毒等)不断出现,产生暴发流行,死亡率较高,成为公共卫生防御的重要疾病之一。
【病因和发病机制】
常见病毒为甲、乙型流感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冠状病毒等。免疫抑制宿主为疱疹病毒和麻疹病毒的易感者;骨髓移植和器官移植受者易患疱疹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病人可同时受一种以上病毒感染,并常继发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免疫抑制宿主还常继发真菌感染。病毒性肺炎主要为吸入性感染,通过人与人的飞沫传染,主要是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所致,常伴气管-支气管炎。偶见黏膜接触传染,呼吸道合胞病毒通过尘埃传染。器官移植的病例可通过多次输血,甚至供者的器官引起病毒血行播散感染,通常不伴气管-支气管炎。
【病理】
病毒侵入细支气管上皮引起细支气管炎。感染可波及肺间质与肺泡而致肺炎。气道上皮广泛受损,黏膜发生溃疡,其上覆盖纤维蛋白被膜。单纯病毒性肺炎多为间质性肺炎,肺泡间隔有大量单核细胞浸润。肺泡水肿,被覆含蛋白及纤维蛋白的透明膜,使肺泡弥散距离增加。肺炎可为局灶性或弥漫性,也可呈实变。部分肺泡细胞及巨噬细胞内可见病毒包涵体。炎症介质释出,直接作用于支气管平滑肌,致使支气管痉挛。病变吸收后可留有肺纤维化。
【临床表现】
好发于病毒性疾病流行季节,症状通常较轻,与支原体肺炎的症状相似。但起病较急,发热、头痛、全身酸痛、倦怠等全身症状较突出,常在急性流感症状尚未消退时即出现咳嗽、少痰或白色黏液痰、咽痛等呼吸道症状。小儿或老年人易发生重症肺炎,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嗜睡、精神萎靡,甚至发生休克、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或ARDS等并发症。本病常无显著的胸部体征,病情严重者有呼吸浅速、心率增快、发绀、肺部干湿性啰音。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白细胞计盛正常、稍高或偏低,血沉通常在正常范围,痰涂片所见的白细胞以单核细胞居多,痰培养常无致病细菌生长。
病毒培养较困难,不易常规开展,肺炎病人的痰涂片仅发现散在细菌及大量有核细胞,或找不到致病菌,应怀疑病毒性肺炎的可能。用血清监测病毒的特异性IgM抗体,有助于早期诊断。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双份血清抗体滴度增高4倍或以上有确诊意义。PGR检测病毒核酸对新发变异病毒或少见病毒有确诊价值。
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磨玻璃状阴影,小片状浸润或广泛浸润、实变,病情严重者显示双肺弥漫性结节性浸润,但大叶实变及胸腔积液者均不多见。病毒性肺炎的致病原不同,其X线征象亦有不同的特征。病毒性肺炎胸部CT表现多样,常见小叶分布的毛玻璃影、小结节病灶,也可表现为网织索条影,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叶、段实变影,可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少量胸腔积液。病毒性肺炎吸收慢,病程长。
【诊断】
诊断依据为临床症状及X线或CT影像改变,并排除由其他病原体引起的肺炎。确诊则有赖于病原学检查,包括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以及病毒抗原的检测。呼吸道分泌物中细胞核内的包涵体可提示病毒感染,但并非一定来自肺部,需进一步收集下呼吸道分泌物或肺活检标本作培养分离病毒。血清学检查常用的方法是检测特异性IgG抗体,如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作为回顾性诊断。
【治疗】
以对症为主,必要时氧疗。注意隔离消毒,预防交叉感染。
目前已经证实较为有效的病毒抑制药物有:①利巴韦林,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和流感病毒。0.8~1.0g/d,分3~4次服用;静脉滴注或肌注,每日10~15mg/kg,分2次。亦可用雾化吸入,每次10~30mg,加蒸馏水30ml,每日2次,连续5~7天。②阿昔洛韦,具有广谱、强效和起效快的特点,用于疱疹病毒、水痘病毒感染,尤其对免疫缺陷或应用免疫抑制者应尽早应用。每次5mg/kg,静脉滴注,一日3次,连续给药7天。③更昔洛韦,可抑制DNA合成,用于巨细胞病毒感染,7.5~15mg/(kg•d),连用10~15天。④奥司他韦,为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甲、乙型流感病毒均有很好作用,耐药发生率低,150mg/d,分2次,连用5天。⑤阿糖腺苷,具有广泛的抗病毒作用,多用于治疗免疫缺陷病人的疱疹病毒与水痘病毒感染,5~15mg/(kg•d),静脉滴注,每10~14天为1个疗程。⑥金刚烷胺,有阻止某些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及退热作用,用于流感病毒等感染。成人每次100mg,早晚各1次,连用3~5天。原则上不宜应用抗生素预防继发性细菌感染,一旦明确已合并细菌感染,应及时选用敏感的抗生素。
糖皮质激素对病毒性肺炎疗效仍有争论,例如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国内报道有效,而最近欧洲和亚洲对H1N1肺炎的观察证明无效,还导致病死率升高、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延长、二重感染发生率升高。因此,不同的病毒性肺炎对激素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应酌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