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问诊 登录 注册

医誓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首页 / 医典 / 《审视瑶函》 / 眼科针灸要穴图像

眼科针灸要穴图像

正头风及脑痛此症针后。或一二日再发。如前痛甚。但头为诸阳会首。宜先补后泻。又宜泻多补少。或错补泻。再发愈重。

当再针百会、合谷、上星三穴泻之。无不效也。举发。另刺上星、太阳。

正头痛。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医用心刺疗。如不然。难治也。端的正头风。十死之症。又名肾厥头痛。

口眼斜此症皆因醉后。睡卧当风。窜入经络。痰饮灌注。或因怒气伤肝。房事不节。宜先刺颊车、合谷、地仓、人中。如不愈。再刺地仓、合谷、承浆、瞳子。

头顶痛此症乃阴阳不分。风邪窜入脑户。故刺不效。先去其痰。后去其风。自然效也。宜先刺百会、后顶、合谷。不效。再刺风池。合谷。三里。

头风目眩此症多因醉饱行房。未避风寒而卧。贼风入于经络。宜刺解溪、合谷、丰隆。再发后刺风池、上星、三里。

外障眼此乃头风灌注瞳仁。血气涌溢。上盛下虚。故得此疾。宜刺太阳、睛明、合谷、小骨空。不效。再刺临泣、攒竹。

三里。

眼生翳膜此症受病既深。未可一时便能针愈。先刺睛明、合谷。不效。须是三次针之方可。如发。再刺太阳、光明。

迎风冷泪此症乃醉后当风。或暴赤眼痛。不忌房事。恣食热物。妇人多因产后当风坐视。贼风窜入眼中。或行经与男子交感。秽气冲于头目。故成此疾。宜刺攒竹、合谷、大骨空、小骨空。如未愈全。再刺小骨空。

暴赤肿痛眼此症乃时气所作。血气壅滞。当风睡卧。饥饱劳役。宜先刺合谷、三里、太阳、睛明。不效。后再刺攒竹、太阳、丝竹空。

红肿涩烂沿眼此症乃醉饱行房。气血凝滞。用手揩摸。贼风窜入。故有此症。宜先刺合谷、二间。不效。再刺睛明、三里。

内障眼此症乃怒气伤肝。血不就舍。肾水枯竭。血气耗散。初病不谨。恣贪房事。用心过多。故得难治。先宜刺临泣、睛明、合谷、瞳子。如不效。刺光明、风池。

羞明怕日眼此症乃暴痛。在路迎风。窜入眼中。血不就舍。肝不藏血。观灯则泪出。见日则酸涩。痛疼难开。宜刺攒竹、合谷、小骨空、二间。不愈。再刺睛明、行间。

偏正头风此症乃痰饮停滞胸膈。贼风窜入脑户。偏正头风。发来连半边皮肉疼痛。或手足沉冷。久而不治。变为瘫患。亦分阴阳针之。或针力未到。故不效也此症宜先针风池、合谷、丝竹空。后可针三里泻之。以去其风。针后穴前穴丝竹空、鞋带。

红肿疼痛眼此症因伤寒未解。却有房事。上盛下虚。气血壅上。或头风不早治。则血灌瞳仁。或暴赤肿痛。或怒气伤肝。

房事触毒心肝二经。饮食不节。饥饱醉劳。皆有此症。心火炎上故不散。及妇人产后怒气伤肝。产期未满。

非一时可疗。渐而为之。无不效也。宜先刺睛明、临泣、合谷。不愈。再刺风池、太阳、行间。

百会(一名三阳五会。一名巅上。一名天满。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心。容豆许。直两耳尖上对是穴。督脉七足太阳之会。手足少阳足厥阴俱会于此。刺二分。炙五壮。甲乙级曰。刺三分。灸三壮。一曰。

灸头顶不得过七壮。主治头风头痛)

合谷(一名虎口。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手阳明所过为原。刺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主治偏正头痛。面肿目翳。神农经云。治鼻衄。目痛不明。席弘赋云。睛明治眼若未效。合谷光明不可缺。千金十一穴云。曲池兼合谷。可彻头痛。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云。疗头疼并面肿。体热。身汗出。

目暗视茫然。)

上星(一名神堂。在鼻直上。入发际一寸。陷者中可容豆。刺三分。留六呼。灸五壮。一云宜三棱针出血。以泻诸阳热气。)

(主治头风头痛。鼻塞目眩。睛痛不能远视。三棱针刺之。即宣泄诸阳热气。无令上冲头目。)

神庭(直鼻上。入发际五分。发高者发际是穴。发低者加二三分。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灸三壮。禁刺。刺之令人颠狂目失明。一曰灸七壮。至三七壮止。)

(主治发狂。登高妄走。风痫癫疾。角弓反张。目上视。不识人。头风鼻渊。流涕不止。头痛目泪。

烦满。喘渴。惊悸不得安寝。)

瞳子(一名太阳。一名前关。在目外。去五分。手太阳手足少阳三脉之会。刺三分。灸三壮。)

(主治头痛目痒。外赤痛。翳膜青盲。远视KTKT。泪出多眵。)

颊车(一名机关。一名曲牙。在耳下齿颊端近前陷中。倒卧开口取之。刺三分。灸三壮。一曰灸七壮至七七壮。炷如小麦。)

(主治中风。牙关不开。失音不语。口眼歪斜。颊肿牙痛。不可嚼物。颈强不得回顾。凡口眼歪斜者。

则左泻右补。斜则左补右泻。玉龙赋云。兼地仓。疗口歪。)

地仓(一名会维。夹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微有动脉。若久患风。其肝亦有不动者。手足阳明任脉阳跷之会。刺三分。留五呼。炙七壮。或二七壮。重者七七壮。病左治右。病右治左。艾炷宜小。如粗钗脚。

若过大。口反。却灸承浆即愈。)

(主治偏风。口眼斜。牙关不开。齿痛颊肿。目不得闭。失音不语。饮食不收。水浆漏落。眼动。

远视KTKT。昏花无见。)

后顶(一名交冲。在百会后一寸五分。枕骨上。刺二分。灸五壮。)

(主治颈项强急。额颅上痛。偏头痛。恶风。目眩不明。)

临泣(在目上。直入发际五分陷中。正睛取之。足太阳少阳阳维三脉之会。刺三分。留七呼。)

(主治鼻塞。目眩生翳。多眵流冷泪。眼目诸疾。惊痫反视。百证赋云。兼头维可治目中出泪。)

足三里(即下陵。出本输篇。在膝下三寸。骨外廉。大筋内宛宛中。坐而竖膝。低跗取之。

极重按之。则跗上动脉止矣。足阳明所入为合。刺五分。留六呼。灸三壮。千金云。灸二百壮至五百壮。

一云小儿忌炙三里。三十外方可灸。不尔则生疾。秋月不宜出血。恐土虚。)

(主治泻胃中脘热。与气冲巨虚。上下廉同。秦承祖曰。膝酸痛目不明。外台明堂云。人年三十以外。

若不灸三里。令气上冲目。使眼无光。盖以三里能下气也。)

风池(在耳后颞后脑空下。发际陷中。按之引耳。一云耳后陷中。后发际大筋外廉。

足少阳阳维之会。刺四分。灸三壮至七壮。炷不用大。)

(主治中风偏正头痛。颈项如拔。痛不得回。目眩。赤痛泪出。通玄赋云。头晕目眩觅风池。)

丝竹空(一名目。在眉后陷中。甲乙经曰。足少阳脉气所发。刺三分。留三呼。禁灸。灸不幸。

令人目小及盲。)

(主治头痛。目赤目眩。视物KTKT。拳毛倒睫。风痫戴眼。发狂吐涎沫。偏正头风。通玄赋云。

治偏头痛难忍。一传主眼赤痛。针一分出血。)

人中(一名水沟。在鼻下人中陷中。督脉手足阳明之会。刺三分。留六呼。得气即泻。灸三壮至七壮。炷如小麦。然灸不及针。)

(主治中风口噤。牙关不开。口眼斜。)

承浆(一名天池。一名悬浆。在颐前下唇棱下陷中。足阳明任脉之会。刺三分。留五呼。

灸三壮。日可七次。至七七壮止。即血脉宣通。其风应时立愈。艾炷不必大。但令当脉。即能愈疾。)

(主治偏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口噤不开。一云疗偏风口面肿。)

迎香(一名冲阳。在禾上一寸。鼻孔旁五分。手足阳明之会。刺三分。禁灸。)

(主治鼻塞不闻香臭。喘息不利。偏风口眼斜。浮肿风动。满面作痒。状如虫行。玉龙赋云。

能消眼热之红。)

客主人(一名上关。在耳前起骨上廉。门口有空。侧卧张口取之。手足少阳足阳明三脉之会。本输篇曰。

刺之则不能欠者。即此穴。刺一分。留七呼。灸三壮。甲乙经曰。刺上关不得深。下关不得久。)

(主治口眼斜。耳聋耳鸣。耳。目眩齿痛。螈。)

角孙(在耳廓中间。上发际下。开口有空。手太阳手足少阳三脉之会。甲乙经曰。主治三阳寒热之病。又曰。足太阳有入偏齿者。名曰角孙。则足太阳脉。亦会于此。刺三分。灸三壮。)

(主治目生翳。齿龈肿不能嚼。唇吻燥。颈项强。)

光明(在外踝上五寸。足少阳络。别走厥阴。刺六分。留七呼。灸五壮。)

(主治热病。席弘赋云。睛明治眼未效时。合谷光明不可缺。标幽赋云。兼地五会。治眼痒痛。)

地五会(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陷中。去侠溪一寸。刺一分。禁灸。)

(主治。标幽赋云。兼光明治眼痒痛。)

解溪(一名鞋带。在冲阳后一寸五分。足腕上系鞋带处陷中。一曰在足大指。大指直上跗上。

陷者宛宛中。刺疟论注曰。在冲阳后三寸半。气血论注曰二寸半。甲乙经曰一寸半。足阳明所行为经。

刺五分。留五呼。灸三壮。)

(主治风气面浮。头痛。目眩生翳。神农经云。治腹胀。脚腕痛。目眩头痛。可灸七壮。)

丰隆(在外踝上八寸。下廉骨外廉陷中。阳明络。别走太阴。刺三分。灸三壮。)

(主治头痛面肿。风逆颠狂。见鬼好笑。百证赋云。兼强间治头痛难禁。)

攒竹(一名始光。一名员柱。一名夜光。又名光明。在两眉头梢穴宛宛中。刺五分。

留五呼。不宜灸。甲乙经云。明堂用细三棱针刺之。宜泄热气。眼目大明。宜刺三分。出血。)

(主治目视KTKT。泪出目眩。瞳子痒。眼中亦痛。及腮脸动。不卧。玉龙赋云。兼头维治目疼头痛。百证赋云。兼三间可治目中漠漠。通玄赋云。脑昏目赤泻此。)

印堂(在两眉中间。神农针经云。治小儿急慢惊风。可灸三壮。艾炷如小麦。玉龙赋云。

善治惊搐。)

睛明(一名泪孔。在目内。明堂云。内头外一分宛中。气府论注曰。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之会。刺一分半。留六呼。甲乙经曰。刺六分。一曰禁灸。)

(主治目痛视不明。见风泪出。肉攀睛。白翳。痒疳眼。头痛目眩。凡治雀目者可久留针。

然后速出之。席弘赋云。治眼若未效。并合谷光明不可缺。百证赋云。兼行间可治雀目。)

巨(夹鼻孔八分。直瞳子。阳跷足阳明之会。由此入上齿中。后出循地仓。刺三分。灸七壮。)

(主治螈。唇颊肿痛。口目痒。青盲无见。远视KTKT。面风鼻肿香港脚膝胫肿痛。)

大骨空(在手大指前二节前尖上。屈指当骨节中。灸二七壮。禁针。)

(主治内障久痛及吐泻。)

小骨空(在手小指第一节前尖上。屈指当骨节中。灸二七壮。禁针。)

(主治迎风冷泪。风眼烂弦等症。以上大小骨空二穴。宜口吹火灭。)

后溪(在手小指末节后外侧。横纹尖上陷中、仰手俯拳取之。一云在手腕前外侧。拳尖起骨下陷中。手太阳所注为。刺一分。留二呼。灸一壮。一云三壮。)

(主治目翳。鼻衄。耳聋。通玄赋云。治头顶立安。捷法云。肺与三焦热病。肾虚头痛。肝厥头晕。及头目昏沉。偏正头风疼痛。两额颅眉角疼痛。太阳痛。头项拘急。痛引肩背。醉后头风呕吐不止。

恶闻人言。眼赤痛。冲风泪下不已。)

行间(在足大指间动脉应手陷中。一云在足大指次指歧骨间。上下有筋。前后有小骨尖。

其穴正居陷中。有动脉应手。足厥阴所溜为荣。刺三分。留十呼。灸三壮。)

(主治中风口。四逆。嗌干烦渴。瞑不欲视。目中泪出。百证赋曰。兼睛明。可治雀目汗气。)

二间(一名间谷。在食指末节前内侧陷中。手阳明所溜为荣。刺三分。留六呼。灸五壮。)

(主治目黄口干。口眼斜。通玄贼云。治目昏不见。)

毫针式尖如蚊虻喙。取法于毫毛。长寸六分。主寒痛痹在络。

或问曰。睛明、迎香、承泣、丝竹空等穴皆禁灸。何也。曰、穴近目。目畏火。故禁灸也。以是推之。

则知睛明不可灸矣。凡灸头面之艾炷。宜小麦大。不宜多灸。盖头面为诸阳之首故也。若四肢炷稍大。背腹则又大。不妨多灸。四肢多灸则枯细。瘦人春夏之月刺宜浅。肥人秋冬之月刺宜深。此行针灸之大法也。

古人灸艾住火。便用洗法。以赤皮葱、薄荷叶煎汤温洗疮周遭。约一时久。令驱逐风散于疮口出。更令经脉往来不涩。自然疾愈。若灸火退痂后。用东南桃枝青嫩皮煎汤温洗。能护疮中诸风。若疮内黑烂。加胡荽煎洗。若疼不可忍。加黄连煎洗。神效。

古人贴灸疮不用膏药。要得脓水出多而疾除。资生云。春用柳絮。夏用竹膜。秋用新绵。冬用兔腹下白细毛。或猫腹细毛。今人多以膏药贴之。日两三易。欲其速愈。此非治疾之本意也。但今贴膏药。意在避风。亦取其便。惟久久贴之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