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物如水样。
(一)暴泻
1.寒湿内盛
芳香化湿,疏表散寒——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10、苍术12、茯苓12、法半夏10、陈皮10、木香5、厚朴10、大腹皮10、紫苏10、白芷10、桔梗10。
表邪较重,周身困重而骨节酸楚,+荆芥、防风,或用荆防败毒散;湿邪偏重,胸闷腹胀,肢体倦怠,苔白腻,用胃苓汤。
2.湿热中阻
清热燥湿,分利止泻——葛根芩连汤加减
葛根15、黄芩10、黄连5、金银花10、茯苓15、通草10、车前子10。
湿重于热,胸腹满闷,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舌苔微黄厚腻,脉濡缓,合平胃散;夹食滞,+神曲、麦芽、山楂;夏暑期间见发热头痛,烦渴自汗,小便短赤,脉濡数,用新加香薷饮合六一散。
3.食滞肠胃
消食导滞,和中止泻——保和丸加减
神曲10、山楂15、莱菔子12、法半夏10、陈皮6、茯苓12、连翘10、谷芽20、麦芽20。
食滞较重,脘腹胀满,泻下不爽,+大黄、枳实、槟榔,或用枳实导滞丸;积滞化热,+黄连、黄芩;呕吐甚,+生姜、刀豆子、竹茹。
(二)久泻
1.肝气乘脾
抑肝扶脾——痛泻要方加减
白芍12、白术10、陈皮6、防风10。
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枳实、香附、延胡索、川楝子;夹有湿热,大便夹有粘液,+黄连、黄芩;脾虚明显,神疲食少,用逍遥散合参苓白术散。
2.脾胃虚弱
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加减
人参10、白术10、茯苓12、砂仁5、陈皮10、桔梗10、扁豆10、山药12、莲子15、薏苡仁12、甘草5。
脾阳虚衰,阴寒内盛,腹部冷痛,完谷不化,用附子理中丸+吴茱萸、肉桂;久泻不愈,中气下陷,脱肛,用补中益气汤;泄泻日久,脾虚夹湿,肠鸣辘辘,大便溏黏,舌苔厚腻难化,或食已即泻,应于健脾止泻药中加升阳化湿药,如防风、羌活、苍术、厚朴,或改用升阳益胃汤。
3.肾阳虚衰
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加减
补骨脂12、白豆蔻10、吴茱萸5、五味子6。
肾阳虚衰明显,+附子、肉桂;脾阳不足,+干姜、莲子、芡实;内寒腹痛,+川椒、茴香;泻次频多,+乌梅、石榴皮、五倍子;滑脱不禁,合桃花汤或真人养脏汤;脾肾阳虚不显,反见心烦嘈杂,而有寒热错杂,改用乌梅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