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
1.湿热痢
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加减
黄芩10、黄连5、白芍12、当归10、木香5、槟榔10、大黄10、金银花12、肉桂5、甘草5。
痢疾初起,兼有表证,用人参败毒散,解表举陷,逆流挽舟;表证已减,痢尤未止,+香连丸;身热汗出,脉象急促,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用葛根芩连汤;热重下痢,+白头翁汤;瘀热较重,痢下鲜红,+地榆、桃仁、牡丹皮;夹食滞,兼痢下不爽,腹痛拒按,苔黄腻,脉滑,+焦山楂、枳壳、炒莱菔子,或加枳实导滞丸。
2.疫毒痢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
白头翁12、黄连5、黄柏10、秦皮12、金银花12、生地黄12、牡丹皮10、赤芍10、木香5、槟榔10。
热极动风,痉厥抽搐,+羚羊角、钩藤、石决明,送服紫雪丹;热毒秽浊壅塞肠道,腹中满痛拒按,大便滞涩,臭秽难闻,或高热神昏,四肢厥冷,大便不通,+大承气汤;神昏谵语,高热,甚则痉厥,舌质红,苔黄糙,脉细数,用犀角地黄汤、紫雪丹;暴痢致脱,急服参附汤或独参汤。
3.寒湿痢
温化寒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藿香10、苍术12、法半夏10、厚朴10、生姜5、桂枝10、陈皮5、大枣10、甘草3。
痢下白中兼赤,+芍药、当归;脾虚纳呆,+白术、神曲;寒湿气滞明显,+槟榔、木香、炮姜。
4.阴虚痢
养阴和营,清肠止痢——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加减
黄连5、黄芩10、阿胶10、白芍12、当归10、鸡子黄1个、甘草5、炮姜5。
口干口渴明显,+石斛、沙参、天花粉;阴虚火旺,湿热内盛,下痢鲜血黏稠,+黄柏、秦皮、白头翁、牡丹皮、赤芍、槐花。
5.虚寒痢
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减
人参10、白术10、干姜10、肉桂3、粳米30、诃子12、罂粟壳5、白豆蔻10、赤石脂12、当归10、白芍10、木香3、炙甘草10。
积滞未尽,应少佐消导积滞之品,+枳壳、山楂、神曲;痢久脾虚气陷,少气脱肛,+黄芪、柴胡、升麻、党参,亦可用补中益气汤;脾肾阳虚重,手足不温,少佐制附子。
6.休息痢
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加减
人参10、白术10、干姜10、茯苓12、黄连5、甘草3。
急性发作期,里急后重明显,+槟榔、木香、枳实;便血突出,或纯下血便,+三七粉冲服、白及、赤石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