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问诊 登录 注册

医誓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首页 / 医典 / 《中医全科病证》 / 鼓胀

鼓胀

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

常证

1.气滞湿阻

疏肝理气运脾利湿——柴胡疏肝散胃苓汤加减

柴胡12、香附10、郁金10、青皮5、川芎6、白芍10、苍术10、厚朴10、陈皮5、茯苓10、猪苓10

胸脘痞闷,腹胀,嗳气为快,气滞偏甚,+佛手、沉香、木香;尿少,腹胀,苔腻,+砂仁、大腹皮、泽泻、车前子;神倦,便溏,舌质淡,+党参、黄芪、附片、干姜、川椒;胁下刺痛,舌紫,脉涩,+延胡索、莪术、丹参、鳖甲;头晕失眠,舌质红,脉弦细数,+制首乌、枸杞子、女贞子。

2.水湿困脾

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加减

白术10、苍术10、附子10、干姜5、厚朴10、木香3、草果6、陈皮5、茯苓12、泽泻10甘草6、生姜6、大枣。

浮肿较甚,小便短少,+肉桂、猪苓、车前子;胸闷咳喘,+葶苈子、苏子、半夏;胁腹痛胀,+郁金、香附、青皮、砂仁;脘闷纳呆,神疲,便溏,下肢浮肿,+党参、黄芪、山药。

3.湿热蕴结

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

茵陈蒿15、金钱草15、栀子10、黄柏10、苍术10、厚朴10、砂仁5、大黄10、猪苓10、泽泻10、车前子10、滑石12

热势较重,+连翘、龙胆草、半边莲、半枝莲;小便赤涩不利,+陈葫芦、蟋蟀粉;胁痛明显,+柴胡、川楝子。

4.肝脾血瘀

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加减

当归12、赤芍10、桃仁10、三棱10、莪术10、鳖甲15、大腹皮10、马鞭草10、益母草10、泽兰10、泽泻10、茯苓15

胁下癥积肿大明显,+地鳖虫、牡蛎;病久体虚,气血不足,或攻逐之后,正气受损,+当归、黄芪、党参;大便色黑,+三七、茜草、侧柏叶;病势恶化,大量吐血、下血,或甚至昏迷,当辨阴阳之衰脱,予以生脉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

5.脾肾阳虚

温补脾肾化气利水——附子理苓汤加减

附子10、干姜5、人参10、白术10、鹿角胶6、葫芦巴10、茯苓12、猪苓12、泽泻10、陈葫芦10、车前子10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食少腹胀,食后尤甚,便溏,+黄芪、山药、薏苡仁、扁豆;面色苍白,怯寒肢冷,腰膝酸冷疼痛,脉弱无力,+肉桂、仙茅、淫羊藿;腹筋暴露,+赤芍、泽兰、三棱、莪术。腰膝酸重,肢肿,小便不利,痰饮咳喘,用济生肾气丸。

6.肝肾阴虚

滋肾柔肝养阴利水——一贯煎六味地黄丸加减

沙参10、麦冬10、生地黄10、熟地黄12、山茱萸10山药10、枸杞子12、牡丹皮10、楮实子12、猪苓10、茯苓12、泽泻10、玉米须15

津伤,口干明显,+石斛、玄参、芦根;青筋显露,唇舌紫暗,小便短少,+丹参、益母草、泽兰、马鞭草;阴虚阳浮,耳鸣、面赤、颧红,+龟甲、鳖甲、牡蛎;湿热留恋不清,溲赤涩少,+知母、黄柏、金钱草、茵陈;腹内积聚痞块,痛处不移,卧则腹坠,肾虚久泻,+膈下逐瘀汤。

(二)变证

1.黄疸

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甘露消毒丹加减

滑石10、茵陈15、黄芩10、石菖蒲10、藿香6、白豆蔻6、木通6、连翘10、射干10、贝母10、薄荷5。

神志不清,目不识人,+水牛角、郁金;气虚乏力,少气懒言,+黄芪、党参、山药、白术;腹部胀大,小便不出,+车前子、通草、猪苓、泽泻;湿困脾胃,便溏尿少,口中甜,+厚朴、苍术;纳呆,无食欲,+麦芽、鸡内金。

2.出血

泻火解毒,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加减

水牛角15、生地黄10、赤芍10、牡丹皮10。

实热较甚,+黄连、黄芩、黄柏、栀子;骤然大量呕血,血色鲜红,大便下血,暗红或油黑,+三七、仙鹤草、地榆炭、大黄炭、白茅根、侧柏叶、茜草;大出血后,气随血脱,阳气衰微,汗出如油,四肢厥冷,呼吸低微,脉微欲绝,用大剂独参汤+山茱萸;疾病后期,气阴两虚,+沙参、西洋参、太子参、山药。

3.神昏

清热解毒,醒脑开窍——清营汤合安宫牛黄丸加减

水牛角15、生地黄10、麦冬10、玄参10、金银花10、连翘10、竹叶10、黄连5、丹参10。

痰浊壅盛,蒙蔽清窍,见神昏较甚,舌苔厚腻,+郁金、石菖蒲;出血严重,+大蓟、栀子炭;痰涎壅盛,烦躁不安,+竹沥、瓜蒌、胆南星;邪热偏盛而身热较重,用安宫牛黄丸;热动肝风而痉厥抽搐,改用至宝丹;痰浊偏盛而昏迷较重,改用至宝丹;病情继续恶化,昏迷甚,汗出肤冷、手抖、脉细微,急用生脉散、参附龙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