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亏损、阴阳气血虚劳所致的多种慢性虚弱性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总称。
(一)气虚
1.肺气虚
补益肺气——补肺汤加减
人参6、黄芪10、沙参10、熟地15、五味子6、百合20。
肺卫不固,易于感冒,+防风、白术;自汗甚,+牡蛎、麻黄根;气阴两虚,见潮红、盗汗,+鳖甲、地骨皮、秦艽。
2.心气虚
益气养心——七福饮加减
人参6、白术10、熟地15、当归10、酸枣仁10、远志6、炙甘草10。
自汗甚,+黄芪、五味子;食少便溏,+山药、砂仁。
3.脾气虚
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加减
人参15、白术12、茯苓15、炙甘草6、黄芪15、扁豆15。
胃失和降,见胃脘满闷,恶心呕吐,嗳气,+半夏、陈皮;脘腹胀满,食积不化,+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气虚及阳,脾阳渐虚,见腹痛即泻,手足欠温,+肉桂、炮姜;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见脘腹坠胀,气短,脱肛,用补中益气汤;伴各种出血,用归脾汤。
4.肾气虚
益气补肾——大补元煎加减
人参6、山药15、熟地20、杜仲10、枸杞子15、山茱萸6、当归10、炙甘草10。
神疲乏力甚,+黄芪;尿频较甚及小便失禁,+菟丝子、五味子、益智仁;大便溏薄,-熟地黄、当归,+肉豆蔻、补骨脂。
(二)血虚
1.心血虚
养血宁心——养心汤加减
人参6、黄芪15、当归12、川芎6、茯苓12、五味子6、炙甘草10、柏子仁10、酸枣仁10、远志6、肉桂3、半夏曲10。
因心血虚常与脾血虚并存,成为心脾两虚,常用归脾汤加减。
2.肝血虚
补血养肝——四物汤加减
熟地15、当归10、白芍10、川芎6、黄芪15、党参10、白术10。
血虚甚,+制首乌、枸杞子、阿胶;胁痛,+柴胡、郁金、香附、丝瓜络;目失所养,视物模糊,+楮实子、枸杞子、决明子;干血瘀结,新血不生,见羸瘦、腹满、腹部癥块、肌肤甲错、经闭,目暗黑,舌紫暗有瘀点瘀斑,可同服大黄蛰虫丸。
(三)阴虚
1.肺阴虚
养阴润肺——沙参麦冬汤加减
沙参12、麦冬15、玉竹15、天花粉10、桑叶10、甘草6。
咳嗽甚,+百部、款冬花;咳血,+白及、仙鹤草、小蓟;潮热,+地骨皮、银柴胡、秦艽、鳖甲;盗汗,+牡蛎、浮小麦;肺阴虚日久,见肺肾阴虚,用麦味地黄丸。
2.心阴虚
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加减
酸枣仁10、柏子仁10、远志6、丹参12、生地15、人参6、茯苓10、五味子6、玄参10、麦冬10、天冬10、当归10。
火热偏盛,见烦躁不安,口舌生疮,-当归、远志,+黄连、淡竹叶、莲子心;潮热,+银柴胡、地骨皮、秦艽。
3.脾胃阴虚
养阴和胃——益胃汤加减
沙参12、麦冬15、生地15、玉竹12、白芍10、乌梅6、甘草6、谷芽10、鸡内金10、玫瑰花5。
津亏甚,+石斛、天花粉;呃逆,+刀豆、柿蒂;大便干结甚,+蜂蜜。
4.肝阴虚
滋养肝阴——补肝汤加减
生地15、当归10、白芍12、木瓜15、川芎6、山茱萸10、制首乌15、甘草6。
风阳内盛,见头痛,眩晕,耳鸣,或筋惕肉瞤较甚,+石决明、菊花、钩藤、刺蒺藜;肝火亢盛,见急躁易怒,尿赤便秘,+夏枯草、牡丹皮、栀子;肝络失养,见胁痛隐隐,口燥咽干,烦热,舌红少苔,用一贯煎。
5.肾阴虚
滋补肾阴——左归丸加减
熟地24、山药12、枸杞子12、山茱萸10、龟甲胶12、菟丝子12、川牛膝10、鹿角胶12。
潮热、口干、咽痛等虚火甚,-鹿角胶、山茱萸,+知母、黄柏、地骨皮;腰酸,遗精甚,+牡蛎、金樱子、芡实、莲须。
(四)阳虚
1.心阳虚
益气温阳——保元汤加减
人参6、黄芪15、肉桂3、炙甘草10、生姜10。
心胸疼痛,+郁金、川芎、丹参、三七;阳虚较甚,形寒肢冷,+附子、巴戟天、仙茅、淫羊藿、鹿茸。
2.脾阳虚
温中健脾——附子理中汤加减
党参15、白术10、甘草6、制附子10、干姜5。
寒凝气滞,腹中冷痛较甚,+高良姜、香附,或丁香、吴茱萸;胃寒气逆,见食后腹胀及呕逆,+砂仁、半夏、陈皮;阳虚寒甚,腹胀冷痛,便溏,完谷不化,+肉豆蔻、补骨脂、薏苡仁。
3.肾阳虚
温补肾阳——右归丸加减
熟地24、山药12、枸杞子12、杜仲12、山茱萸9、菟丝子12、鹿角胶12、制附子6、肉桂4.5、当归10。
遗精,+金樱子、桑螵蛸,或金锁固精丸;脾虚致下利清谷,-熟地黄、当归,+党参、白术、薏苡仁;命门火衰致五更泄泻,合用四神丸;阳虚水泛致浮肿、尿少,+茯苓、泽泻、白术、车前子,或五苓散;肾不纳气见喘促、短气我,动则更甚,+补骨脂、五味子、蛤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