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病因尚未阐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未明,与环境、遗传及肠道微生态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肠道异常免疫失衡有关。
(一)环境因素
近几十年来,全球IBD的发病率持续增高,这一现象首先出现在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北美及欧洲。以往该病在我国少见,近十多年明显增多,已成为消化系统常见病,这一疾病谱的变化,提示环境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于哪些环境因素发挥了关键作用,目前尚未明了。
(二)遗传因素
IBD发病具有遗传倾向。IBD病人一级亲属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CD发病率单卵双胞显著高于双卵双胞。虽然在白种人中发现某些基因(如突变与IBD发病相关,目前尚未发现与我国IBD发病相关的基因,反映了不同种族、人群遗传背景不同。
(三)肠道微生态
IBD病人的肠道微生态与正常人不同,用转基因或敲除基因方法造成免疫缺陷的IBD动物模型必须在肠道微生物存在的前提下才发生炎症反应,抗生素治疗对某些IBD病人有效等,说明肠道微生物在IB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四)免疫失衡
各种因素引起Thl、Th2及Thl7炎症通路激活,炎症因子(如IL-1、IL-6、IL-8、TNF-α、IL-2、IL-4、IFN-γ等)分泌增多,炎症因子/抗炎因子失衡,导致肠道黏膜持续炎症,屏障功能损伤。
IBD的发病机制可概括为: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在肠道微生物参与下引起肠道免疫失衡,损伤肠黏膜屏障,导致肠黏膜持续炎症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