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A相关血管炎是一组以血清中能够检测到ANCA为最突出特点的系统性小血管炎,主要累及小血管(小动脉、微小动脉、微小静脉和毛细血管),但也可有中、小动脉受累。包括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MPA)、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和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
【病因和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感染,尤其是细菌感染与发病关系密切;在发病机制中,除ANCA抗体外,感染对血管壁的直接损害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虽然ANCA参与发病,但在受累脏器中仅有极少量或无免疫复合物沉积。
【病理】
以小血管全层炎症、坏死、伴或不伴肉芽肿形成为特点,可见纤维素样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多种细胞浸润,是诊断ANCA相关血管炎的金标准。
【临床表现】
1.全身表现 多数病人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关节痛/关节炎、肌痛、乏力、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等。
2.皮肤、黏膜 是ANCA相关血管炎最常受累的器官之一,表现为口腔溃疡、皮疹、紫癜、网状青斑、皮肤梗死、溃疡和坏疽,多发指端溃疡常见。
3.眼部表现 常见表现有结膜炎、角膜炎、巩膜炎、虹膜炎、眼睑炎,眼底检查可以见到视网膜渗出、出血、血管炎表现和血栓形成,少数病人可以出现复视、视力下降;一些病人会出现明显的突眼。
4.耳鼻咽喉 喉软骨和气管软骨受累可以出现声嘶、喘鸣、吸气性呼吸困难;耳软骨受累可出现耳廓红、肿、热、痛;鼻软骨受累可以导致鞍鼻;耳部受累以中耳炎、神经性或传导性听力丧失常见;脓血涕、脓血性鼻痂、鼻塞是鼻窦受累的主要表现,一些病人会出现嗅觉减退或丧失。
5.呼吸系统 持续的咳嗽、咳痰、咯血,严重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和喘鸣;一些病人会出现支气管哮喘的表现;肺部影像学上可以见到浸润影、多发结节、空洞形成和间质病变。
6.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是最常累及的器官之一,以外周神经受累多见,其中多发性单神经炎是最常见的外周神经系统病变;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可表现为头痛、器官性意识模糊、抽搐、脑卒中、脑脊髓炎等。
7.肾脏 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常见,一些病人血肌酐升高,部分病人会出现急进性肾衰竭。
8.心脏 心包炎、心包积液、心肌病变、心脏瓣膜关闭不全;冠脉受累者可以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
9.腹部 腹痛、血性腹泻、肠穿孔、肠梗阻和腹膜炎表现是血管炎腹部受累的常见表现,少数病人还可以出现急性胰腺炎。
【实验室检查】
贫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升高等非特异表现常见;蛋白尿、血尿、红细胞管型也是常见异常;血沉、C反应蛋白升高者常见;肾功能损害者血肌酐水平升髙;ANCA阳性是这组血管炎最突出的实验室检查特征。
【诊断与鉴别诊断】
对于这组系统性血管炎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诊断标准,需要结合临床表现、血清ANCA检查、特征性的病理改变与影像学检查综合作出诊断。需与感染、其他系统性结缔组织病和恶性肿瘤相鉴别;尤其要警惕恶性肿瘤和一些感染会模拟ANCA相关血管炎的临床表现。
【治疗原则】
ANCA相关血管炎的治疗分为诱导缓解与维持缓解二个阶段。糖皮质激素是一线治疗药物。诱导缓解治疗通常为足量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其中最常用的为CTX,维持缓解治疗主要为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治疗,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近年来,针对CD20+B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既可以用于ANCA相关血管炎的诱导治疗,也可用于维持缓解治疗,已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由于ANCA相关血管炎非常容易复发,因此至少需要维持治疗2年以上。总体来说,PR3-ANCA阳性病人的复发率明显高于MPO-ANCA阳性病人。
【预后】
如果不经过治疗,ANCA相关血管炎病人的预后较差。在CTX用于治疗ANCA相关血管炎之前,病人的平均生存期仅为6个月,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大大改善了预后。预后取决于脏器受累的部位与严重程度。
除上述ANCA相关血管炎的共同特点外,3种不同的ANCA相关血管炎还具有各自不同的一些特点:
1.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 平均发病年龄为50岁,男女之比为1.8:1。肾脏是MPA最常受累的脏器,见于约78%的病人,常表现为镜下血尿和红细胞管型尿、蛋白尿,不经治疗病情可急剧恶化,出现肾功能不全。57.6%的病人有神经系统受累,最常表现为外周神经受累,表现为多发性单神经炎与周围神经炎,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相对少见。约50%的病人肺部受累,病人出现咳嗽、咳痰及咯血,肺部常见表现为浸润、结节等,上呼吸道受累较少。84.6%的病人ANCA阳性,大部分为p-ANCA阳性及MPO-ANCA阳性,少部分为c-ANCA阳性。过去一直没有有关MPA的分类标准,201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与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联合制定了MPA的分类标准,通过权重得分和减分来进行分类诊断(表8-9-2),总分在6分或以上者可以诊断为MPA。
表8-9-2 ACR/EULAR联合制定的MPA分类标准
条目 | 定义 | 得分 |
临床标准 | 鼻腔血性分泌物、溃疡、鼻痂或鼻窦-鼻腔充血/不通畅、鼻中隔缺损或穿孔 | -3 |
实验室标准 | p-ANCA或MPO-ANCA抗体阳性 | 6 |
胸部影像检査提示肺纤维化或肺间质病变 | 5 | |
极少或没有免疫复合物沉积的肾小球肾炎 | 1 | |
c-ANCA或PR3-ANCA抗体阳性 | -1 | |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109/L | -4 |
2.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 以过敏性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増多、发热和肉芽肿性血管炎为特征,既往称为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hurg-Strauss综合征,其病理特点是坏死性小血管炎,组织中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肉芽肿形成。本病较少见,确切患病率不详。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平均发病年龄为44岁,男女之比为1.3:1。一般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哮喘,临床表现同支气管哮喘;第二阶段为嗜酸性粒细胞组织浸润阶段,临床上可以没有症状;第三阶段为肉芽肿性血管炎阶段,出现相应症状。在3种ANCA相关血管炎中,EGPA引起神经系统病变者最多,可表现为外周神经系统病变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以外周神经系统病变最常见;肺部受累仅次于神经系统,多变的肺组织浸润影伴有咳嗽、咳痰;腹部器官缺血或梗死引起腹痛、腹泻、腹部包块;肾损害通常较轻。冠状动脉受累虽不常见,却占死亡原因的50%以上。上呼吸道受累以过敏性鼻炎、鼻息肉、鼻塞最多见,可出现听力下降和耳聋。实验室检查的突出表现是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部分病人血清IgE升高,约1/3病人ANCA阳性,多为P-ANCA。X线检查和肺部CT检查可见一过性片状或结节性肺浸润或弥漫性间质病变。病变组织活检多见坏死性微小肉芽肿,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成人如出现变应性鼻炎和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脏器受累,应考虑EGPA的诊断。1990年ACR制定的EGPA分类标准为:①哮喘;②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0%:③单发或多发性神经病变;④游走性或一过性肺浸润;⑤鼻窦病变;⑥血管外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凡具备上述4条或4条以上者可诊断。应注意与PAN、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GPA、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等鉴别。
EGPA的治疗原则同其他ANCA相关血管炎。经治疗后本病预后明显改善,5年生存率从25%上升至50%以上。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IL-5单抗可有效治疗EGPA,是一种有希望的新治疗药物。哮喘频繁发作及全身血管炎进展迅速者预后不佳。
3.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 过去称为韦格纳肉芽肿(Wegener granulomatosis,WG),发病率为每年0.4/10万人,任何年龄均可发病,30~50岁多见,男女比为1.6:1,早期病变有时只局限于上呼吸道某一部位,常易误诊。在3种ANCA相关血管炎中,GPA出现上呼吸道和肺部受累最常见。70%以上病人以上呼吸道受累起病,表现为鼻咽部溃疡、鼻咽部骨与软骨破坏引起鼻中隔或软腭穿孔,甚至“鞍鼻”畸形。气管受累常导致气管狭窄。肺病变见于70%~80%的病人,出现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和呼吸困难,约34%的病人出现迁移性或多发性肺病变,X线检查可见中下肺野结节和浸润、空洞,亦可见胸腔积液。70%~80%的病人在病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肾脏病变,重者可出现进行性肾病变导致肾衰竭。
1990年ACR有关GPA分类诊断标准为:①鼻或口腔炎症:痛或无痛性口腔溃疡、脓性或血性鼻分泌物;②胸部X线异常:胸片示结节、固定浸润灶或空洞;③尿沉渣异常:镜下血尿(>5个红细胞/HP)或红细胞管型;④病理:动脉壁、动脉周围或血管外部区域有肉芽肿炎症。有2项阳胜即可诊断GPA。
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已使本病的预后有了明显改观,80%的病人存活时间已超过5年。延误诊断,未经合理治疗者死亡率仍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