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问诊 登录 注册

医誓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首页 / 医典 / 《内科学》第9版 / 一、失水

一、失水

失水是指体液丢失所造成的体液容量不足。根据水和电解质(主要是Na+)丢失的比例和性质,临床上将失水分为高渗性失水、等渗性失水和低渗性失水。

【病因】

)高渗性失水

1.摄水不足  ①昏迷、创伤、拒食、吞咽困难,沙漠迷路、海难、地震等致淡水供应断绝;②脑外伤、脑卒中等致渴感中枢迟钝或渗透压感受器不敏感。

2.失水过多

(1)经肾丢失:①中枢性尿崩症、肾性尿崩症;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昏迷、高钙血症等;③长期鼻饲高蛋白流质等所致的溶质性利尿(鼻饲综合征);④使用高渗葡萄糖溶液、甘露醇、山梨醇、尿素等脱水药物或非溶质性利尿药。

(2)肾外丢失:①环境高温、剧烈运动、高热等大量出汗;②烧伤开放性治疗丢失大量低渗液;③哮喘持续状态、过度换气、气管切开等使肺呼出的水分增多2~3倍。

(3)水向细胞内转移:剧烈运动或惊厥等使细胞内小分子物质增多,渗透压增高,水转人细胞内。

(二)等渗性失水

1.消化道丢失  呕吐、腹泻、胃肠引流(减压、造瘘)或肠梗阻等致消化液丢失。

2.皮肤丢失  大面积烧伤、剥脱性皮炎等渗出性皮肤病变。

3.组织间液贮积  胸、腹腔炎性渗出液的引流,反复大量放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

(三)低渗性失水

1.补充水分过多  高渗性或等渗性失水时补充水分过多。

2.肾丢失  ①过量使用噻嗪类、呋塞米等排钠性利尿药;②肾小管中存在大量不被吸收的溶质(如尿素),抑制钠和水的重吸收;③失盐性肾炎、急性肾衰竭多尿期、肾小管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④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临床表现】

)高渗性失水

1.轻度失水  失水多于失钠,细胞外液量减少,渗透压升高。当失水量达体重的2%~3%时,渴感中枢兴奋,刺激抗利尿激素释放,水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尿比重增高。如伴有多饮,一般不造成细胞外液容量不足和渗透压异常;如伴渴感减退,可发生高渗性失水。

2.中度失水  当失水量达体重的4%~6%时,醛固酮分泌增加和血浆渗透压升高,此时口渴严重,咽下困难,声音嘶哑;有效循环容量不足,心率加快;皮肤干燥、弹性下降;进而因细胞内失水出现乏力、头晕、烦躁。

3.重度失水  当失水量达7%~14%时,脑细胞失水严重,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躁狂、谵妄、定向力失常、幻觉、晕厥和脱水热。当失水量超过15%时,可出现高渗性昏迷、低血容量性休克、尿闭及急性肾衰竭。

(二)等渗性失水及低渗性失水

等渗性失水时,有效循环血容量和肾血流量减少,出现少尿、口渴,重者血压下降,但渗透压基本正常。低渗性脱水早期即发生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和尿量减少,但无口渴;重者导致细胞内低渗和细胞水肿。临床上,依据缺钠的程度大致分轻、中、重三度。

1.轻度失水  当每千克体重缺钠8.5mmol(血浆钠130mmol/L左右)时,血压可在lOOmmHg以上,病人有疲乏、无力、尿少、口渴、头晕等。尿钠极低或测不出。

2.中度失水  当每千克体重丢失钠在8.5~12.0mmol(血浆钠120mmol/L左右)时,血压降至lOOmmHg以下,表现为恶心、呕吐、肌肉挛痛、手足麻木、静脉下陷及直立性低血压。尿钠测不出。

3.重度失水  当每千克体重丢失钠在12.0~21.0mmol(血浆钠llOmmol/L左右)时,血压降至8OmmHg以下,出现四肢发凉、体温低、脉搏细数等休克表现,并伴木僵等神经症状,严重者昏迷。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钠摄入不足、呕吐、腹泻、多尿、大量出汗等)可推测失水的类型和程度。如高热、尿崩症应多考虑高渗性失水;呕吐、腹泻应多考虑低渗性或等渗性失水;昏迷、血压下降等提示为重度失水,但应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1.高渗性失水  中、重度失水时,尿量减少;除尿崩症外,尿比重、血红蛋白、平均血细胞比容、血钠(>145mmol/L)和血浆渗透压均升高(>310mOsm/L);可出现酮症、代谢性酸中毒和氮质血症。依据体重的变化和其他临床表现,可判断失水的程度。

2.等渗性失水  血钠、血浆渗透压正常;尿量少,尿钠少或正常。

3.低渗性失水  血钠(<130mmol/L)和血浆渗透压(<280mOSm/L)降低,至病情晚期尿少,尿比重低,尿钠减少;血细胞比容(每增高3%约相当于钠丢失150mmol)、红细胞、血红蛋白、尿素氮均增高,血尿素氮/肌酐(单位均为mg/dl)比值>20:1(正常10:1)。

三种失水的比较见表7-26-2。

表7-26-2  三种失水的比较

临床表现

高渗性失水

等渗性失水

低渗性失水

脱水外貌

不明显

较明显

很明显

口渴

明显

肌肉挛痛

精神状态

烦躁、谵妄

烦躁或淡漠

淡漠、嗜睡

体温

升高

正常或稍低

正常或稍低

血压

正常,严重者下降

降低

降低,严重者休克

尿量

很少

减少

正常,严重者减少

尿钠

正常

减少

明显减少

血钠

>145mmol/L

130~145mmol/L

<130mmol/L

血液浓缩

+

+~++

++~+++

血浆渗透压

>310mOsm/L

正常

<280mOsm/L

失水、失钠与血浆浓度

失水>失钠

平衡

失水<失钠

通常指中度以上失水

【防治】

严密注意每日出入液量,监测血电解质等指标的变化,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不适当的脱水、利尿、鼻饲高蛋白饮食等。已发生失水时,应依据失水的类型、程度和机体情况,决定补液方案。

)补液总量

应包括已丢失液体量及继续丢失的液体量两部分。

1.已丢失量  有4种计算方法:

(1)依据失水程度估算:轻度失水相当于体重的2%~3%;中度失水相当于体重的4%~6%,即2400~3600ml;重度失水相当于体重的7%~14%,更重者可达15%以上。

(2)依据原体重估算:30~40ml/kg。

(3)依据血钠浓度计算:有3种计算方法,适用于高渗性失水。

1)丢失量=正常体液总量-现有体液总量。正常体液总量=原体重×O.6,现有体液总量=正常血清钠+实测血清钠×正常体液总量。

2)丢失量=(实测血清钠-正常血清钠)×现体重×O.6/正常血清钠。

3)丢失量=现体重×K×(实测血清钠-正常血清钠)。公式中的系数K在男性为4,在女性为3。

(4)依据血细胞比容:适用于估计低渗性失水的失水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补液量(ml)=[(实测血细胞比容-正常血细胞比容)/正常血细胞比容]×体重(kg)×200

正常血细胞比容:男性=0.48,女性=0.42

2.继续丢失量  指就诊后发生的继续丢失量,包括生理需要量(约1500ml/d)及继续发生的病理丢失量(如大量出汗、肺呼出、呕吐等)。

以上的公式计算只能大概反映机体的失水量。临床实践中,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减。

(二)补液种类

高渗、等渗和低渗性失水均有失钠和失水,仅程度不一,均需要补钠和补水。一般来说,高渗性失水补液中含钠液体约占1/3,等渗性失水补液中含钠液体约占1/2,低渗性失水补液中含钠液体约占2/3。

1.高渗性失水  补水为主,补钠为辅。经口、鼻饲者可直接补充水分,经静脉者可补充5%葡萄糖液、5%葡萄糖氯化钠液或0.9%氯化钠液。适当补钾及碱性液。

2.等渗性失水  补充等渗溶液为主,首选0.9%氯化钠液,但长期使用可引起高氯性酸中毒。因为正常细胞外液的钠、氯比值是7:5,0.9%氯化钠液1000ml+5%葡萄糖液500ml+5%碳酸氢钠液100ml的配方更符合生理需要。

3.低渗性失水  补充高渗液为主。宜将上述配方中的5%葡萄糖液500ml换成10%葡萄糖液250ml,必要时可再补充适量的3%~5%氯化钠液。补液量可按氯化钠lg含Na+17mmol折算,但补充高渗液不能过快,一般以血钠每小时升高0.5mmol/L为宜。补钠量可参照下述公式计算:①补钠量=(125mmol/L-实测血清钠)×O.6×体重(kg)补钠量=(142mmol/L-实测血清钠)×O.2x体重(kg)。0.6×体重(kg)表示机体的体液总量,0.2×体重(kg)表示细胞外液量。一般先补给补钠量的1/3~1/2,复查生化指标后再确定后续治疗方案。

(三)补液方法

1.补液途径  尽量口服或鼻饲,不足部分或中、重度失水者需经静脉补充。

2.补液速度  宜先快后慢。重症者开始4~8小时内补充液体总量的1/3~1/2,其余在24~48小时补完。具体的补液速度要根据病人的年龄,心、肺、肾功能和病情而定。

3.注意事项  ①记录24小时出入液体量;②密切监测体重、血压、脉搏、血清电解质和酸碱度;③急需大量快速补液时,宜采用鼻饲法补液;经静脉补充时宜监测中心静脉压(<120mmH20为宜);④宜在尿量>30ml/h后补钾,一般浓度为3g/L,当尿量>500ml/d时,日补钾量可达10~12g;⑤纠正酸碱平衡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