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问诊 登录 注册

医誓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首页 / 医典 / 《内科学》第9版 / 第二十一章 胰腺癌

第二十一章 胰腺癌

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主要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及腺泡细胞,早期诊断困难,进展期胰腺癌生存时间短,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

【病因和发病机制】

高危因素及人群包括:①长期大量吸烟为确定及可逆的危险因素,戒烟20年后其风险可降至同正常人群;②肥胖,BMI>35kg/m2,患病风险增加50%;③慢性胰腺炎,特别是家族性胰腺炎病人;④>10年的糖尿病病史,风险增加50%;⑤男性及绝经期后的女性;⑥家族中有多位直系亲属50岁以前患病者;⑦某些遗传综合征病人:Peutz-Jeghers综合征、家族性非典型多痣及黑素瘤综合征;常染色体隐性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及BRCA2基因及PALB2基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突变;Lynch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息肉病。

【病理】

大多数(90%)胰腺癌为导管细胞癌,常位于胰头,压迫胆道,侵犯十二指肠及堵塞主胰管。肿瘤质地坚实,切面常呈灰黄色,少有出血及坏死。少数胰腺癌为腺泡细胞癌,分布于胰腺头、体、尾部概率相同。肿瘤常呈分叶状,棕色或黄色,质地软,可有局灶坏死。其他少见的病理类型还有胰腺棘皮癌、囊腺癌等。

胰腺癌发展较快,且胰腺血管、淋巴管丰富,腺泡又无包膜,易发生早期转移;转移的方式有直接蔓延、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和沿神经鞘转移四种,因此确诊时大多已有转移。胰体尾癌较胰头癌转移更广泛。癌可直接蔓延至胆总管末端、胃、十二指肠、左肾、脾及邻近大血管;经淋巴管转移至邻近器官、肠系膜及主动脉周围等处的淋巴结;经血液循环转移至肝、肺、骨、脑和肾上腺等器官;也常沿神经鞘浸润或压迫腹腔神经丛,引起顽固、剧烈的腹痛和腰背痛。

【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以40~65岁多见,男女之比为(1.5~2.1):1。起病隐匿,早期无特殊症状,出现明显症状时,多已进入晚期。病程短、病情迅速恶化、死亡。

(一)腹痛

腹痛常为首发症状,常为持续、进行性加剧的中上腹痛或持续腰背部剧痛,夜间明显;仰卧与脊柱伸展时加剧,俯卧、蹲位、弯腰坐位或蜷膝侧卧位可使腹痛减轻。

(二)消化不良

胆总管下端和胰腺导管被肿瘤阻塞,胆汁和胰液不能进入十二指肠,加之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大多数病人有食欲缺乏、消化不良、粪便恶臭、脂肪泻。

(三)黄疸

约90%病人病程中出现黄疸。

(四)焦虑及抑郁

腹痛、消化不良、失眠导致病人个性改变、焦虑及抑郁。

(五)消瘦

消化吸收不良、焦虑导致体重减轻,晚期常呈恶病质状态。

(六)症状性糖尿病

50%胰腺癌病人在诊断时伴有糖尿病,新发糖尿病常是本病的早期征象。

(七)其他症状

肿瘤对邻近器官的压迫,如影响胃排空导致腹胀、呕吐;少数胰腺癌病人可因病变侵及胃、十二指肠壁而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持续或间歇性低热;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或动脉血栓形成。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结合胆红素为主,重度黄疸时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阴性,粪便可呈灰白色,粪胆原减少或消失。并发胰腺炎时,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可升高。葡萄糖耐量异常或有高血糖和糖尿。吸收不良时粪中可见脂肪滴。胰腺癌病人CA19-9常升高。

(二)影像学检查

1.CT

可显示>2cm的胰腺癌,增强扫描时多呈低密度肿块;胰腺弥漫或局限性肿大、胰周脂肪消失、胰管扩张或狭窄;可见大血管受压、淋巴结或肝转移等征象。

2.腹部超声

发现的胰腺癌多已晚期。

3.超声内镜

图像显示较体表超声清晰,可以探测到直径约5mm的小肿瘤,呈局限性低回声区,回声不均,肿块边缘凹凸不规整,结合细针穿刺活检,提高检出率。

4.ERCP

能直接观察十二指肠壁和壶腹部有无癌肿浸润,诊断正确率可达90%。直接收集胰液做细胞学检查及壶腹部活检做病理检查,可提高诊断率。必要时可同时放置胆道内支架,引流以减轻黄疸,为手术做准备。

5.MRCP

无创、无需造影剂即可显示胰胆管系统,效果基本与ERCP相同。

6.选择性动脉造影

经腹腔动脉做肠系膜上动脉、肝动脉、脾动脉选择性动脉造影,显示胰腺肿块和血管推压移位征象,有助于判断病变范围和手术切除的可能性。

(三)组织病理学和细胞学检查

在超声内镜、经腹壁超声或CT定位和引导下,或在剖腹探查中用细针穿刺,做多处细胞学或活体组织检查,确诊率高。

【诊断与鉴别诊断】

早期诊断困难;当出现明显消瘦、食欲减退、上腹痛、黄疸、上腹部包块,影像学发现胰腺癌征象时,疾病已属晚期,绝大多数已丧失手术时机。因此,对40岁以上,近期出现下列临床表现者应进行前述检查及随访:①持续性上腹不适,进餐后加重伴食欲下降;②不能解释的进行性消瘦;③新发糖尿病或糖尿病突然加重;④多发性深静脉血栓或游走性静脉炎;⑤有胰腺癌家族史、大量吸烟、慢性胰腺炎者。

胰腺癌应与慢性胰腺炎、壶腹癌、胆总管癌等相鉴别。

【治疗】

对病灶较小的胰腺癌应争取手术切除,对失去手术机会者,常作姑息性短路手术、化疗和放疗。

(一)外科治疗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手术)是治疗胰腺癌最常用的根治手术。术后5年存活率<10%。

(二)内科治疗

晚期或手术前后病例均可进行化疗、放疗和各种对症支持治疗。

胰腺癌对化疗药物不敏感,全身治疗主要用于新辅助或辅助治疗,主要处理局部不可切除或转移病人。单药治疗有:吉西他滨、氟尿嘧啶、丝裂霉素、表柔比星、链脲霉素、紫杉醇、多西他赛及卡培他滨等。吉西他滨被已发生转移的胰腺癌病人视为一线治疗药物,联合化疗优于单药化疗。靶向药物治疗,如贝伐单抗、西妥昔单抗和厄罗替尼可与化疗药物合并使用或是单用。

对有顽固性腹痛者可给予镇痛及麻醉药,必要时可用50%乙醇或神经麻醉剂行腹腔神经丛注射或交感神经节阻滞疗法、腹腔神经切除术,也可硬膜外应用麻醉药缓解腹痛。

此外,各种支持疗法对晚期胰腺癌及术后病人均十分必要,如胰酶制剂改善消化吸收功能,肠外营养改善营养状况,治疗糖尿病或精神症状等。

【预后】

胰腺癌预后极差。未接受治疗的胰腺癌病人生存期约为4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