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问诊 登录 注册

医誓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首页 / 医典 / 《内科学》第9版 / 第十四章 药物性肝病

第十四章 药物性肝病

药物性肝病(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随着新的药物种类增多,药物性肝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发病率约(1~10)/10万人。临床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肝损伤,可进展为肝硬化,严重者可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

【发病机制】

药物性肝病的发病机制通常分为两大类,即药物的直接肝毒性和特异质性肝毒性作用,前者指摄入体内的药物和(或)其代谢产物对肝脏产生的直接损伤;后者的机制涉及代谢异常、线粒体损伤和氧化应激、免疫损伤、炎症应答及遗传因素。目前发现CYP450酶及HLA抗原的遗传多态性与药物性肝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临床分型】

(一)固有型和特异质型

是基于发病机制的分型。①固有型:由药物的直接肝毒性引起,往往呈剂量依赖,通常可预测,潜伏期短,个体差异不显著,此型相对少见,因收益明显大于风险的药物才能批准上市。②特异质型:发病机制复杂,难以预测,与药物剂量常无相关性,较为常见,动物实验难以复制,个体差异大,临床表现多样化。

(二)急性和慢性

是基于病程的分型。慢性DILI定义为:DILI发生6个月后,血清ALT、AST、ALP及TBil仍持续异常,或存在门静脉高压或慢性肝损伤的影像学和组织学证据。在临床上,急性DILI占绝大多数,其中6%~20%可发展为慢性。胆汁淤积型DILI相对易于进展为慢性。

(三)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和肝血管损伤型

是基于受损靶细胞类型的分类。

1.肝细胞损伤型

临床表现类似病毒性肝炎,血清ALT水平显著升高,其诊断标准为ALT≥3正常上限(ULN),且R值≥5。R=(ALT实测值/ALT ULN)/(ALP实测值/ALP ULN);常于停药后1~2个月恢复正常;组织学特征为肝细胞坏死伴汇管区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2.胆汁淤积型

主要表现为黄疸和瘙痒,ALP≥2ULN且R值≤2;组织学特征为毛细胆管型胆汁淤积。

3.混合型

临床和病理兼有肝细胞损伤和淤胆的表现,ALT≥3ULN和ALP≥2,且R值介于2~5。

4.肝血管损伤型

相对少见,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类型包括肝窦阻塞综合征/肝小静脉闭塞病、紫癜性肝病、布加综合征、肝汇管区硬化和门静脉栓塞等。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血清ALT水平是评价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80%的AST存在于线粒体,其升高反映肝细胞受损更为严重;药物致肝细胞或胆管受损可引起胆红素、ALP及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

(二)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对肝硬化、肝占位性病变、脂肪肝和肝血管病变具有一定诊断价值。CT对于肝硬化、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优于超声检查。

(三)肝组织活检

在药物性肝病的诊断中,肝组织活检主要用于排除其他肝胆疾病所造成的肝损伤;若肝组织中出现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小泡型脂滴或重金属沉着,有助于DILI的诊断。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主要根据用药史、停用药物后的恢复情况、再用药时的反应、实验室有肝细胞损伤及胆汁淤积的证据确定诊断。当临床诊断有困难时,可采用国际上常用的RUCAM评分系统(表4-14-1)协助诊断。

表4-14-1  2015年版RUCAM量表-1(肝细胞损伤型DILI/HILI专用)

肝细胞损伤型评估项目

分值

结果

1.从服用药物/草药至肝损伤发病的时间

•5~90天(再用药:1~15天)

+2

•<5天或>90天(再用药时间>15天)

+1

或:从停用药物/草药至肝损伤发病的时间

•或≤15天(慢代谢化学药物除外:>15天)

+1

2.停用药物/草药后的ALT变化过程(ALT峰值和ULN的百分数差)

•8天内下降≥50%

+3

£

•30天内下降≥50%

+2

•无信息或继续用药

0

•30天后下降≥50%

0

•30天内下降<50%或再次升高

-2

3.危险因素

•饮酒(当前饮酒量:女性>20g/d,男性>30g/d)

+ 1

£

•饮酒(当前饮酒量:女性≤20g/d,男性≤30g/d)

0

•年龄≥55岁

+ 1

•年龄<55岁

0

4.同时应用的药物/草药

•无同时应用的药物/草药,或无信息

0

£

•同时应用的药物/草药与肝损伤发病时间不相容

0

•同时应用的药物/草药与肝损伤发病时间相容或提示

-1

•已知同时应用的药物/草药具有肝毒性,且与肝损伤发病时间相容或提示

-2

•有证据显示同时应用的药物/草药在本例起作用(再用药反应或确证试验阳性)

-3

5.其他肝损伤病因的检查

阴性:√

未做:√

组Ⅰ(7类病因)

•HAV 感染:抗-HAV IgM

•HBV 感染:HBsAg,抗-HBc IgM,HBV DNA

•HCV 感染:抗-HCV,HCV RNA

•HEV 感染:抗-HEV IgM,抗-HEV IgG,HEV RNA

•肝胆超声波成像/肝血管彩色多普勒成像/腔内超声检査/CT/MRC

•酒精中毒(AST/ALT≥2)

•近期有急性低血压病史(尤其是在有潜在心脏疾病时)

组Ⅱ(5类病因)

•合并脓毒症、转移性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肝炎/漫性乙型或丙型肝炎、原发性

胆汁性胆管炎(旧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遗传性肝病等

£

£

•CMV感染:抗-CMV IgM,抗-CMV IgG,CMV-PCR

£

•EBV感染:抗-EBV IgM,抗-EBV IgG,EBV-PCR

£

•HSV感染:抗-HSV IgM,抗-HSV IgG.HSV-PCR

£

•VZV 感染:抗-VZV IgM,抗-VZV IgG,VZV-PCR

£

组Ⅰ和组Ⅱ计分

•所有组Ⅰ和组Ⅱ的病因均能合理地排除

+2

•组Ⅰ的7种病因可排除

+1

•组Ⅰ的6或5种病因可排除

0

•组Ⅰ可排除的病因不足5种

-2

•备择病因高度可能

-3

6.药物/草药的既往肝毒性

•产品说明书上有肝毒性标注

+2

•肝毒性有报道,但说明书上未标注

+1

•未知

0

7.非故意的再暴露反应

•再用药前ALT低于5ULN,再次单用药物/草药后ALT加倍升高

+3

•再次给予首次反应时应用的药物/草药,ALT加倍升高

+ 1

•在与首次用药相同的条件下,ALT升高但低于ULN

- 2

•其他情况

0

该病例的总评分

注:总评分与因果关系分级:≤0,可排除(excluded);1〜2,不可能(unlikely);3~5,有可能(possible);6~8,很可能(probable);≥9,极可能(highly probable)。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CMV:巨细胞病毒;CT:计算机断层扫描;DILI:药物诱导性肝损伤;EBV:EB病毒;HAV:甲型肝炎病毒;HBc:乙型肝炎病毒核心;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V:乙型肝炎病毒;HCV:丙型肝炎病毒;HEV:戊型肝炎病毒;HILI:草药诱导性肝损伤;HSV:单纯疱疹病毒;MRC:磁共振胆管造影;ULN:正常值上限;VZ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二)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各型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谢性/遗传性疾病(Wilson病、血色病及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等相鉴别。

【治疗】

首先须停用和防止再使用导致肝损伤的相关药物,早期清除和排泄体内药物,并尽可能避免使用药理作用或化学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药物;其次是对已存在肝损伤或肝衰竭病人进行对症支持治疗。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为体内主要的抗氧化剂,具有清除自由基、抑制胞膜脂质过氧化作用,可减轻肝损伤。甘草类药物除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外,还能降低血清转氨酶水平。多烯磷脂酰胆碱可与膜结合,起到修复、稳定、保护生物膜的作用。S-腺苷蛋氨酸通过转硫基作用,促进谷胱甘肽和半胱氨酸的生成,从而对抗自由基所造成的肝损伤;其在体内合成的牛磺酸与胆酸结合后可增加胆酸的可溶性,对肝内胆汁淤积有一定的防治作用。重型病人可选用N-乙酰半胱氨酸(NAC)。NAC可清除多种自由基,临床越早应用效果越好。成人一般用法:50~150mg/(kg﹒d),总疗程不低于3天。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给药速度,以防不良反应。熊去氧胆酸(UDCA)为内源性亲水性胆汁酸,可改善肝细胞和胆管细胞的分泌,并有免疫调节作用。糖皮质激素对DILI的疗效尚缺乏随机对照研究,应严格掌握治疗适应证,宜用于超敏或自身免疫征象明显、且停用肝损伤药物后生化指标改善不明显或继续恶化的病人,并应充分权衡治疗收益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对肝衰竭的重症病人治疗包括:对症支持治疗、清除毒性药物(人工肝治疗)、防治并发症及必要时进行肝移植。

【预后】

多数病人及时停药后预后良好,肝损伤严重者预后较差。据报道,不同类型药物性肝病的病死率有差异,肝细胞型约12.7%、胆汁淤积型约7.8%、混合型约2.4%。

【预防】

①有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者、肝肾功能障碍者、新生儿及营养障碍者应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②尽量避免使用具有潜在肝毒性的药物;③加强对新药治疗时不良反应的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