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问诊 登录 注册

医誓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首页 / 医典 / 《内科学》第9版 / 第二节 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

第二节 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

周围动脉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包括主动脉和肢体供血动脉的狭窄和阻塞性病变,一般是指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致下肢或上肢动脉血供受阻,从而产生肢体缺血症状与体征。多数在60岁后发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是冠心病的等危征,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通常也会引发本病。发病机制参见本篇第四章动脉粥样硬化。吸烟使发病率增加2~5倍,糖尿病使发病率增加2~4倍。血脂异常、高血压和高半胱氨酸血症也可致发病率增加且病变广泛。肌纤维发育不良累及下肢动脉也可引起本病。

【病理生理】

产生肢体缺血症状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肢体的血供调节功能减退,包括动脉管腔斑块增厚及狭窄的进展速度与程度、出血或血栓形成和侧支循环建立不足、代偿性血管扩张不良、NO产生减少、对血管扩张剂反应减弱和循环中血栓烷、ATⅡ、内皮素等血管收缩因子增多以及一些血液流变学异常,由此导致血供调节失常和微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

本病下肢受累远多于上肢,病变累及主-髋动脉者占30%,累及股-腘动脉者占80%~90%,而累及胫-腓动脉者占40%~50%。

(一)症状

主要和典型的症状是间歇性跛行(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和静息痛;肢体运动后引发局部疼痛、紧束、麻木或无力,停止运动后即缓解为其特点。疼痛部位常与病变血管相关;臀部、髋部及大腿部疼痛导致的间歇跛行常提示主动脉和髂动脉部分阻塞。临床最多见的小腿疼痛性间歇性跛行,常为股、腘动脉狭窄病变。踝、趾间歇性跛行则多为胫、腓动脉病变。病变进一步加重以致血管闭塞时,可出现静息痛。

(二)体征

1.狭窄远端的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狭窄部位可闻及收缩期杂音,若远端侧支循环形成不良致舒张压很低则可为连续性杂音。

2.患肢温度较低及营养不良,皮肤薄、亮、苍白,毛发稀疏,趾甲增厚,严重时有水肿、坏疽与溃疡。

3.肢体位置改变测试肢体自高位下垂到肤色转红时间>10秒和表浅静脉充盈时间>15秒,提示动脉有狭窄及侧支形成不良。

【辅助检查】

1.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测定  踝肱指数也称踝臂指数,是临床上最简单和常用的检查方法,为踝动脉收缩压与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正常值≥1.0,<0.9为异常,敏感性达95%;ABI<0.5为严重狭窄。但严重狭窄伴侧支循环形成良好时可呈假阴性。

2.节段性血压测量  在下肢不同动脉供血节段用多普勒装置测压,如发现节段间有压力阶差则提示其间有动脉狭窄存在。

3.运动平板负荷试验  以缺血症状出现的运动负荷量和时间客观评价肢体的血供状态,有利于定量评价病情及治疗干预的效果。

4.多普勒血流速度曲线分析及多普勒超声显像  随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血流速度曲线会趋于平坦,结合超声显像则结果更可靠。

5.磁共振血管造影和CT血管造影  具有确诊价值。

6.动脉造影  可直观显示血管病变及侧支循环状态,可对手术或经皮介入的治疗决策提供直接依据。

【诊断与鉴别诊断】

当病人有典型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的症状与肢体动脉搏动不对称、减弱或消失,再结合诸多危险因素的存在及上述某些辅助检查的结果,诊断并不困难。然而,有资料提示在确诊病人中有典型间歇性跛行症状者不足20%,应引起高度重视。

按目前公认的Fontaine分期可提示早期识别本病:Ⅰ期为无症状期:患肢怕冷、皮温稍低、易疲乏或轻度麻木,ABI为正常;Ⅱa期:轻度间歇性跛行,较多发生小腿肌痛;Ⅱb期:中、重度间歇性跛行,ABI 0.7~0.9;Ⅲ期:静息痛,ABI 0.4~0.7;Ⅳ期:溃疡坏死,皮温低,色泽暗紫,ABI<0.4。

本病主要应与与多发性大动脉炎累及腹主动脉-骼动脉者及血栓栓塞性脉管炎(Buerger病)相鉴别。前者多见于年轻女性,活动期有全身症状,发热、血沉增高及免疫指标异常,病变部位多发,也常累及肾动脉而有肾性高血压。后者好发于青年男性重度吸烟者,累及全身中、小动脉,上肢也经常累及,常有反复发作浅静脉炎及雷诺现象。缺血性溃疡伴有剧痛应与神经病变、下肢静脉曲张所致溃疡鉴别。此外,应鉴别假性跛行如椎管狭窄、关节炎、骨筋膜间隔综合征等。

【治疗】

(一)内科治疗

积极干预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戒烟、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等;清洁、保湿、防外伤,对有静息痛者可抬高床头,以增加下肢血流,减少疼痛。

1.步行锻炼  鼓励病人坚持步行20~30分/次,每天尽量多次,可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2.抗血小板治疗  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有效,有报道可降低与本病并存的心血管病死亡率25%。

3.血管扩张剂的应用  无明确疗效,甚至可导致窃血现象加剧症状。对严重肢体缺血者静脉滴注前列腺素,对减轻疼痛和促使溃疡愈合可能有效。

4.其他  抗凝药无效,溶栓剂仅用在急性血栓时。

(二)血运重建

经积极内科治疗后仍有静息痛、组织坏疽或严重生活质量降低致残者可作血运重建术治疗,包括导管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前者有经皮球囊扩张、支架植入与激光血管成形术;外科手术有人造血管与自体血管旁路移植术。

【预后】

由于本病是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其预后与同时并存的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经血管造影证实,约50%有肢体缺血症状的病人同时有冠心病。寿命表分析(life table analysis)表明,间歇性跛行病人5年生存率为70%,10年生存率为50%,大多死于冠心病和脑血管事件,直接死于周围血管闭塞的比例甚小。伴有糖尿病及吸烟病人预后更差,约5%病人需行截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