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有乙型肝炎病史8年,肝功能基本正常,自查出乙肝来患者一直感到脘腹痞满不适,服各种理气药疗效不明显,遂来求治。症见脘腹部痞满不适,每因感冒、劳累等加重,时恶心呕逆,伴脐周隐痛、肠鸣、大便溏而不爽,每日1次,舌质红,苔薄微黄,脉弦数。。肝病面容。化验乙肝两对半1、4、5阳性;HBV DNA定量4.6×106IU/ml;B超示肝光点增多。
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寒热错杂之痞满。拟辛开苦降、调和脾胃之法。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
处方:黄连10g,干姜10g,党参15g,制半夏10g,黄芩10g,大枣3枚,厚朴15g,炙甘草6g,木香6g,生姜2片。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上方后,脘腹部胀痛减轻,仍偶有轻微恶心,口中多清水痰涎;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再以半夏泻心汤加减。
处方:黄连10g,黄芩10g,党参10g,大枣3枚,厚朴15g,清半夏20g,茯苓30g,干姜6g,甘草6g,木香6g,生姜2片。7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服上方后,脘腹痞胀减轻,口中清涎减少,时有肠鸣,大便有不消化食物,舌质淡红,脉细滑。继用原方加减。
处方:黄连6g,黄芩6g,甘草6g,木香6g,党参15g,厚朴10g,茯苓10g,清半夏10g,砂仁6g,大枣3枚,干姜5g,生姜3片。7剂,水煎服,日1剂。
四诊复查,脘腹痞胀消除。实验室检查肝功正常,HBV DNA 2.1×103。随访三年未复发。
脾胃疾病与肝之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之疏泄,是疏畅气血,调节情志,协助脾胃之功能,肝以血为本,以气为用。脾主运化,胃司受纳,二者同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纳运化,升降有序,离不开肝的正常疏泄功能。肝的生理特点是主升主动,这对于气机的疏调、通达、开发,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肝之疏泄功能关系到全身气机的调畅,对各脏腑组织之间的平衡协调起重要作用。肝脏气机调畅,诸脏方可不病;若肝气失疏,极易延及他脏。肝与脾胃共处中焦,其气相通,肝失疏泄,脾胃首当其冲,肝气横逆,影响脾胃,克脾则泻,犯胃则呕,还常出嗳气、心下痞满、胁痛等寒热错杂的特征性症状。古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论。又有“厥阴不治,求之阳明”、“肝为五脏六腑之贼”等说法,说明肝在各脏腑中的作用。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治疗痞证的代表方,也是辛开苦降,调和肠胃和解剂代表之一。运用时应注意:①主症必须有心下痞。②寒热错杂未必有症。③黄芩、黄连用量之和一般应小于或等于半夏。④舌质红,减黄芩加黄连。⑤舌苔白腻或淡黄腻,或无苔则不能用半夏泻心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