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僵(frozen rigor,frozen stiff)又称意外低体温(accidental hypothermia),是指下丘脑功能正常者处在寒冷(-5℃以下)环境中,其中心体温(CBT)<35℃并伴有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通常暴露于寒冷环境后6小时内发病。冻僵病人体温越低,病死率越高。通常CBT在25~27℃时难以复苏成功。寒冷导致的冻伤(frostbite)或组织坏死不属于本章讨论范畴。
【病因】
大多数病人发病有区域性和季节性。冻僵常见于以下3种情况:①长时间暴露于寒冷环境而又无充分保暖措施和热能供给不足时,如登山、滑雪者和驻守在高山寒冷地区的边防军战士等;②年老、体衰、慢性疾病(痴呆、精神病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严重营养不良病人在低室温下也易发生;③意外冷水或冰水淹溺者。
【发病机制】
冻僵严重程度与机体暴露环境的温度、湿度、风速、时间、部位及机体的营养状态及抗寒能力有关。寒冷刺激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外周血管收缩。随着机体暴露时间延长,组织和细胞发生形态学改变,血管内皮损伤,通透性增强,血液无形成分外渗及有形成分聚集,血栓形成,导致循环障碍和组织坏死。细胞脱水及变性引起代谢障碍。冻僵时,病人CBT状态不同,体内代谢改变不同:①轻度冻僵(CBT35~32℃):寒冷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心率及呼吸频率增快,心排血量增加,血压升高,脑血流增加及寒冷性利尿(cold diuresis),机体防御性出现散热减少和基础代谢增加。寒冷时,肌张力增加和寒战,耗热增加,加速寒冷伤害。②中度冻僵(CBT32~28℃):此时体温调节机制衰竭,寒战停止,代谢明显减慢,引起MODS或MOF。体温每降低1℃,脑血流减少7%,代谢速度减低约6%。CBT<30℃时,窦房结起搏频率减慢引起心动过缓、胰岛素分泌减少及血糖升高、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③严重冻僵(CBT<28℃):内分泌和自主神经系统热储备机制丧失,基础代谢率下降50%,室颤阈下降,呼吸明显变慢;体温低于24℃时,全身血管阻力降低,不能测到血压,神志丧失,瞳孔散大,最终死于循环和呼吸衰竭。
【临床表现】
1.轻度冻僵 病人表现疲乏、健忘和多尿、肌肉震颤、血压升高、心率和呼吸加快,逐渐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
2.中度冻僵 病人表情淡漠、精神错乱、语言障碍、行为异常、运动失调或昏睡。心电图示心房扑动或颤动、室性期前收缩和出现特征性的J波(位于QRS综合波与ST段连接处,又称Osborn波)。体温在30℃时,寒战停止、神志丧失、瞳孔扩大和心动过缓。心电图显示PR间期、QRS综合波和QT间期延长。
3.严重冻僵 病人出现少尿、瞳孔对光反应消失、呼吸减慢和心室颤动;体温降至24℃时,出现僵死样面容;体温≤20℃时,皮肤苍白或青紫、心搏和呼吸停止、瞳孔固定散大,四肢肌肉和关节僵硬,心电图或脑电图示等电位线。
【诊断】
通常根据长期寒冷环境暴露史和临床表现不难诊断,CBT测定可证实诊断。CBT测定采用两个部位:①直肠测温:应将温度计探极插入15cm深处测定体温;②食管测温:将温度计探极放置喉下24cm深处测取体温。
【治疗】
积极采取急救复苏和支持措施,防止体热进一步丢失,采取安全、有效的复温措施和预防并发症。
(一)现场处理
迅速将病人移至温暖环境,立即脱去潮湿的衣服,用毛毯或厚棉被包裹身体。搬动时要谨慎,以防发生骨折。
(二)院内处理
1.急救处理 在未获得确切死亡证据前,必须积极进行复苏抢救。对于反应迟钝或昏迷者,保持气道通畅,进行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吸入加热的湿化氧气。休克病人复温前,首先恢复有效循环容量。CBT<30℃者,对阿托品、电除颤或置入心脏起搏器常无效。也有报道CBT20.4℃除颤成功者。
2.复温技术 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复温方法和复温速度。对于老年或心脏病病人,复温应谨慎。
(1)被动复温(passive rewarming):即通过机体产热自动复温,适用于轻度冻僵者。将病人置于温暖环境中,应用较厚的棉毯或棉被覆盖或包裹病人复温,复温速度为0.3~2℃/h。
(2)主动复温(active rewarming):即将外源性热传递给病人。适用于:①CBT<32℃;②循环状态不稳定者;③高龄老人;④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⑤内分泌功能低下;⑥疑有继发性低体温者。
1)主动体外复温:直接体表升温方法,用于既往体健的急性低体温者。可用气热毯、热水袋或温水浴复温,复温速度1~2℃/h。复温时,将复温热源置于胸部。肢体升温增加心脏负荷。
2)主动体内复温:通过静脉输注40~42℃液体或吸入40~45℃湿化氧气或40~45℃灌洗液进行胃、直肠、腹膜腔或胸腔灌洗升温,复温速度为0.5-l℃/h。也可经体外循环快速复温,复温速度为10℃/h。
心搏呼吸停止者,如果体温升至28℃以上仍无脉搏,应行CPR及相关药物治疗。体温升至36℃仍未恢复心搏和呼吸者,可中止复苏。
3.支持和监护措施
(1)支持措施
1)补充循环容量和热能: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生理盐水溶液(输液量20ml/kg)恢复血容量。低温病人肝脏不能有效代谢乳酸,勿输注乳酸林格液。同时,要注意纠正代谢及电解质紊乱,补充热能。
2)维持血压:早期维持MAP≥60mmHg。如果补充容量和复温后血压未恢复,静脉予多巴胺2~5μg/(kg•min)。血压正常病人,静脉小剂量硝酸甘油可改善重要器官血液灌注。
3)恢复神志:神志障碍者给予纳洛酮和维生素B1治疗。
(2)监护措施
1)放置鼻胃管:冻僵病人胃肠运动功能减弱,常发生胃扩张或肠麻痹,放置鼻胃管行胃肠减压,以预防呕吐误吸。
2)生命体征监测:通过CBT监测评价复温疗效;通常经脉搏血氧仪(pulse oximetry)监测血氧饱和度无意义;持续心电监测,及时发现心律失常;避免放置Swan-Ganz导管,以防引起严重心律失常。
3)血糖监测:复温前,血糖升高(110~180mg/dl)无需胰岛素治疗,以避免发生低血糖。复温后,热能需求增加,胰岛素分泌正常,血糖渐恢复正常。
4)放置Foley导尿管:观察尿量及监测肾功能。
4.并发症治疗 低体温持续时间较长时,常发生非心源性肺水肿、应激性溃疡、胰腺坏死、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和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冻僵病人,能诱发支气管黏液溢(bnmchorrhea),由于保护性咳嗽反射能力丧失,常会发生肺不张、吸入性肺炎和复温后肺水肿。出现上述并发症应进行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