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问诊 登录 注册

医誓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首页 / 医典 / 《内科学》第9版 / 第三节 巨细胞动脉炎

第三节 巨细胞动脉炎

巨细胞动脉炎(giant cell arteritis,GCA)又称颞动脉炎,是一种发生于老年人的慢性、肉芽肿性动脉全层炎症,病因未明。常累及主动脉弓及其一级分支,尤其是颞动脉。典型表现为颞侧头痛、头皮痛、间歇性下颌运动障碍和视力障碍。本病为50岁以上人群发病,发病年龄高峰为74岁;发病率为(1.4~27.3)/10万人,患病率地区性差异甚大,是西方老年人最常见的血管炎,以北欧患病率最高,亚洲患病率最低。女性发病明显高于男性,为(2~4):1。GCA多合并风湿性多肌痛(polymyalgia rheumatica,PMR)。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不清,但与遗传因素(如HLA-DRB1 *01、HLA-DRBl *04单倍体型)、高龄、血管本身的退行性变以及外来因素,如吸烟、病毒感染等有关;目前有研究显示病毒感染、免疫系统老化引起的树突细胞、T细胞功能紊乱在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巨噬细胞在被外来抗原如病毒激活后,会释放多种介质,引起血管壁炎症、内皮细胞损伤、动脉壁弹力纤维断裂、内膜增生,同时巨噬细胞还会释放致炎症细胞因子,如IL-6,引起动脉炎症及血管病变。

【病理】

GCA的病理改变与大动脉炎几乎相同,为累及管壁全层的肉芽肿性动脉炎,血管壁全层有炎症细胞浸润,常有内膜增生和内弹力层断裂,可有巨细胞肉芽肿性病变。随着病变的发展,可以出现胶原沉积、纤维化,造成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可以继发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

起病多隐袭,有时会急性起病。病人可有发热、全身不适、疲劳、关节肌肉疼痛、厌食、体重减轻等。70%的病人表现为一侧或双侧颞部头痛、头皮触痛、颞颌部间歇性运动障碍(长时间咀嚼或谈话时,患侧颠颌部明显疼痛、无力,休息后可消失)。颞浅动脉增粗、变硬,呈结节状,有压痛;偶尔枕后、颜面及耳后动脉亦可受累。30%的病人有头、颈动脉缺血症状,表现为视力下降、复视、眼肌麻痹,甚至失明;听力减退,眩晕亦是常见的症状。15%的病人出现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动脉缺血的表现,如上肢间歇性跛行、麻木、无力、脉弱或无脉、血压降低或测不出、双上肢血压不等,在病人的颈部及锁骨下窝可闻及血管杂音。40%~60%的病人伴有PMR。PMR在临床上表现为颈部、肩胛带、骨盆带肌肉酸痛和晨僵,但肌压痛及肌力减弱不显著,肌活检、肌酶谱、肌电图均正常,超声检查可见肩关节和髋关节周围的滑囊炎,有别于多发性肌炎。

【实验室检查】

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升高常见,血沉明显增快为GCA最突出的实验室检查异常,平均高于50mm/h,C反应蛋白也升高;一些病人碱性磷酸酶、血清IgG和补体永平亦升高。

【诊断】

50岁以上老年人新近出现的一侧或双侧颞部头痛、颞浅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动脉增粗变硬,颞动脉活检有肉芽肿性动脉炎可确诊GCA。由于颞动脉病变的节段性分布容易造成活检阴性,因此颞动脉血管造影、CTA、磁共振颞动脉显像以及PET发现有颞动脉病变有助于GCA的诊断。ACR 1990年GCA分类诊断标准为:①发病年龄≥50岁;②新近出现的头痛;③颞动脉有压痛,搏动减弱(非因动脉粥样硬化所致);④血沉≥50mm/h;⑤颞动脉活检示血管炎,表现以单个核细胞为主的浸润或肉芽肿性炎症,并且常有多核巨细胞。具备3条即可诊断为GCA。

【治疗与预后】

本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十分明显。泼尼松(龙)40~60mg/d,l周内症状可消失,一般糖皮质激素治疗1个月后逐渐减量,但由于激素减量后本病非常容易复发,因此需小剂量长期维持。对于在激素缓慢减量过程中疾病复发者,可以加用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硫唑嘌呤、CTX等。但对于出现视力改变的病人,尤其是视力急剧下降者,则需要甲泼尼龙500~1000mg/d冲击治疗3天后,继以泼尼松(龙)40~60mg/d治疗4~6周后,缓慢减量。大多数病人预后良好。IL-6单抗治疗有良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