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问诊 登录 注册

医誓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首页 / 讲经 / 《黄帝内经》第11讲:治未病与养生

《黄帝内经》第11讲:治未病与养生

方子老

一、治未病思想的提出及内容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是《内经》对“治未病”重要意义的论述,为后世未病先防理论的嚆矢。此外,《内经》直接论及“治未病”的经文还有“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素问·刺热》)。“上工刺其未病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灵枢·逆顺》)。可见,治未病既包括未病先防,也包括已病防变。而已病防变则包含早期治疗、病情控制和瘥后防复三个方面。

(一)养生先行,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的重点在于外避邪风,内养正气。《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人生活在自然之中,自然之六气在正常情况下是万物生长的基础条件。而六气的异常变化,则成为导致人体疾病的六淫,成为致病因素。此外,尚有“疫疠之气”等各种外界致病因素的困扰。所以,避免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袭,是未病先防的一个重要原则。

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强调内养正气的重要性。《内经》主要从以下方面强调内养正气:

1. 调摄精神

精神情志活动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体现。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或反复的、持续的刺激,可以使人体气机紊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而在疾病的过程中,情志变动又能使疾病恶化。《内经》要求人们“恬淡虚无”。“恬”是安静;“淡”是愉快;“虚”是虚怀若谷,虚己以待物;“无”足没有妄想和贪求,即具有较为高尚的情操,无私寡欲,情舒畅,精神愉快,则人体的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正气旺盛,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2. 饮食有节

经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贵在有节,进食定量、定时谓之饮食有节。过饥过饱均可发生疾病。过饥,则摄食不足,化源缺乏,终致气血衰少。气血不足,则形体消瘦,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易于继发其他病症。反之,暴饮暴食,过饱,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可导致饮食阻滞,出现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吐泻等食伤脾胃之病。此外,饮食五味不可偏嗜,并应控制肥甘厚味的摄人,以免伤人。饮食结构合理,五味调和,寒热适中,无所偏嗜,才能使人体获得各种需要的营养。若饮食偏嗜或膳食结构失宜,或饮食过寒过热,或饮食五味有所偏嗜,可导致阴阳失调,或某些营养缺乏而发生疾病。

3. 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是指起居要有一定的规律。《内经》在《四气调神大论》中要求人们要适应四时时令的变化,安排适宜的作息时间,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长寿的目的。此外,养生还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当的体力劳动,可以使气血流通,促进身体健康。否则,过劳以耗伤气血,过逸又可使气血阻滞,而发生各种疾病。

(二)早期治疗,已病防变

《素问•八正神明论》曰:“上工救其萌芽”,意思是说高明的医生在防治疾病过程中,虽然疾病尚未发生,但已出现某些征兆,在疾病处于萌芽状态时,就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亦提到:“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矣”,经文提到的先治皮毛,也就是强调对疾病的早期治疗,疾病处于萌芽阶段,病邪轻、病位浅、正气足、抗病能力强,病邪易去,所以此时是疾病治疗的最佳时机,应积极地采取措施,争取早期治愈,防止病邪的进一步发展。《素问•刺热论》中论述了五脏热病在发热之前都会出现一系列的先兆症状,可以通过五色进行辨别,如面部出现“赤色”,也就是热的表现,指出“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提示各种疾病在发病之前,往往会出现一些细微的变化,但还未达到病盛的阶段,如果能够早期发现这些征兆,进行干预,就可以阻止发病或延缓疾病进程。

(三)瘥后调摄,谨防复发

《素问•热论》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强调瘥后调摄是减少和防止疾病复发的重要前提。因为大病初愈,气血精神未充,脏腑功能尚未健旺,病邪虽已去大半,但尤未尽祛,正如热病虽然有所缓解,但机体内蕴藏的余热仍然存在,此时如果仅食用肥甘厚味之品,生湿化热,可能会助热生长,使疾病反复。另外还要慎防诱因,导致疾病复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诱因引动,如新感病邪、过于劳累、饮食不慎、用药不当、精神因素等,均可助邪伤正,使正气更虚,余邪复燃,从而导致旧病复发。正如《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篇中指出,伤寒新愈,若起居作劳,或饮食不节,就会发生劳复、食复之变,提示人们疾病初愈,应慎起居、节饮食、勿作劳,做好疾病的后期治疗与调理,方能巩固疗效,防止疾病复发。《千金方》更谓“病新瘥,未满百日,气力未平复而以房者,略无不死”,告诫瘥后房劳的危害。这些都是《内经》治未病思想的体现。

二、《内经》的养生法则

(一)顺应自然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天地之间,依赖于自然而生存,也就必须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顺应自然养生包括顺应四时调摄和昼夜晨昏调养。昼夜变化,比之于四时,所谓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白昼阳气主事,入夜阴气主事。四时与昼夜的阴阳变化,人亦应之。所以,生活起居,要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动静和宜,衣着适当,饮食调配合理,体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人不仅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还有社会属性。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人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经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社会环境一方面供给人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人必须适应四时昼夜和社会因素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摄生措施,才能健康长寿。故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

(二)形神共养

形神合一,又称形与神俱,形神相因,是《内经》的生命观。所谓形神共养,是指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生,使形体强健,精神充沛,身体和精神得到协调发展,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内经》提出了很多养生方法,但从本质上看,都不外“养神”与“养形”两端,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形神共养,神为首务,神明则形安。神为生命的主宰,宜于清静内守,而不宜躁动妄耗。故《内经》强调养生以调神为第一要义,守神以全形。通过清静养神、四气调神、积精养神、修性怡神、气功练神等,以保持神气的清静,增强心身健康,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

形体是人体生命的基础,神依附于形而存在,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方能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衰,形谢则神灭。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的衰旺存亡。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以动静适宜为度。形神共养,动静互涵,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

(三)保精护肾

经曰:“夫精者,生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精既是生殖的物质基础,又能化气生神,维系并且保卫生命,故称其为“生之本”。《素问•上古天真论》不仅论述了在人体生长壮老已过程中强调肾气在人体生长发育、盛壮衰老过程以及对生殖功能的主导作用,说明保养肾精,固摄肾气的养生保健意义,而且还指出“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保精护肾就是要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保养肾精之法甚多,除节欲保精外,尚有运动保健、导引补肾、按摩益肾、食疗补肾和药物调养等。

三、《内经》的养生方法

前述未病先防的保养正气的方法亦是养生的方法,如调摄精神、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等,再次不再重复。此外,《内经》还提到了一下几种养生方法:

1.法于阴阳

《内经》提出“天人相应”学说,专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相应”学说指出,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人离不开自然环境,要维护正常的生命活动,就必须与之相适应,否则会引起疾病,影响寿命。法于阴阳即效法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 外知所避

“外知所避”即对四时不正之气,要恰当避开,不使其侵入人体。《内经》提倡“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灵枢·九宫八阳》:“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

外邪被认为是致人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医养生观把躲避外邪作为一种养生方法。平时,只有既注意避免外邪的侵袭,又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致过激和精气妄耗,才能保持真气充盛,使疾病无从发生。

3. 饮食养生

《素问•藏气法时论》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五谷五菜具有辅佐谷气,疏通壅滞的功能。《灵柩-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捷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就是说人的精气来自于五谷,谷气经脏腑运化,精粹的部分为营气,彪悍的部分为卫气。营气是水谷而化,其走于五脏,行于肺腑,汇入经脉;卫气不能汇入经脉,只能行于皮肉,散于胸腹之间。正因为食五谷会产生营卫之气,所以需要配合五菜来辅佐,以调理体内的营卫之气。经络顺才能营卫通就是这个道理。

4. 导引按蹻

导引本来是古道家养生修炼的方法,其法颇类似后世的气功,因其能活动形身、疏通气血、调节阴阳,因此,《内经》既把它作为治病的方法,也视为养生的方法。按蹻就是后世的推拿,《灵枢•官能》认为其有“缓节柔筋而心和调”的作用,是古人防病治病的常用手段。《素问•调经论》曰:“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