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子老
一、五行本意及延伸
“五行说”是我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医学中仅次于阴阳学的重要哲学基础。
关于五行的起源,众说纷纭,至今尚无统一的说法。一般认为五行最早出现在《尚书》的《甘誓》与《洪范》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洪范》中则指出“鲧陻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是文字的记载。笔者认为,其实,在文字尚未发明之前,五行的观念就早已形成,那时的五行含义是极其简单的,就是指人们出行的五个方位——东、西、南、北、中。人们出行一般大致就是朝着这五个方位的。后来,人们又观察到,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树木在阳光下生长,于是就把树木与东方联系一起,成为五行之一,再后来又把树木的生长和春天联系在一起,把春天类比为五行的“木”。等等,其他四行也依次类推。再后来,人们又将五行表示为五种动态平衡的运动状态,而非实在的某种特定的元素物质。不仅如此,春秋时期的道家,还提出了五行相克相生的思想理论,以木、火、土、金、水为序,把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矛盾、统一的体系模型,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以及整体把握的思想。
二、中医学中五行概念及属性
在中医学里面,五行的概念包括三个内涵。一是物质概念,即五种物质材料。比如,中医学在论述自然的时候说,讲苍天之气,五常之气,五气,也就是五运六气,这些都是指的这个五行之气,指的五行,是指的物质来说的。作为人体,可以划分为五行,那人体的五行就是五脏之气等等。二是指事物的属性。中医学用木、火、土、金、水它们各自的属性来说明自然界、人体、健康、疾病的属性。三是用五行表述宇宙的基本规律,什么规律呢?生克制化是天地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是生命的基本规律。这种规律体现为普通的系统观。
再说五行的属性。什么叫属性。属性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定义。中医学里面,涉及到两个学科,一是哲学,二是逻辑学。从哲学上来说,属性,是指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质。比如,我们讲气,气的固有属性就是运动,说运动是气的固有属性,这是从哲学层次来说。从逻辑学来说,是指事物对象的性质和对象之间的关系而言的,包括对象的状态和动作,这个和哲学的属性是不一样的。那么五行的属性是什么呢?我们定义五行的属性,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具有的特有属性的统称。具体而言,就是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这就是五行的属性。中医的五行学说,就是用五行的属性对事物进行分类,进行认识,来说明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的,用木、火、土、金、水的五种物质的及其运动的属性,从自然到人体,从天地人,把各种各样的具体事物一分为五,凡是具有相同属性,都使它们构成了一个系统。比如,以木为例,木曰曲直,在人体以肝为核心,说肝具有木的属性,那么肝、胆、目、筋、怒、呼、握,这些事物生命现象,通通属于木类,它们同属于一个性质,使它们从内到外,形成一个统一整体。自然界春、冬、风、生、青、酸、平旦、角,都具有木的属性,因此,它们属同一系统。依此类推,这样就用五行的属性将自然界和人体,各种复杂的事物进行五行的分类,分别纳入五个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用这个来说明人体的统一性和人与环境的统一性。再进一步抽象,就奠定了我们中医学系统的思维方式。
三、五行说的主要内容
(一)五行生克
1.五行相生
是指五行之间互相滋生和促进的关系。它是一个关系范畴、概念。相生规律就是以次滋生,循环不已。具体而言,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循环不已。任何两行之间,按照相生规律,都有一个母子关系。以木、火、土为例,木能生火,木对火而言为之母,火相对木而言为之子。那么火对土而言呢?火能生土,火为土之母,土为火之子。在五行当中,任何一行,在相生关系当中,它既可以是母,又可以是子。那就是在两行相比较而言,看这个行,比如火,它对木而言,它是木之子,对土而言,它又是土之母了。那火在不同的条件下,它可以为子,也可以为母。
2.五行相克
五是指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五行相克的规律就是以次相克,反复无穷。说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叫以次相克,不能违背了这个次序。相克关系有所胜、所不胜的关系,谁抑制谁。比如,以水和火为例,水能克火,水是火之所不胜,而火又能克金,那金又是火之所胜。任何一行,和其它行相比较而言,它可以是所胜,也可以是所不胜。
(二)五行制化
这个规律就是把生和克结合起来,就是五行之间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克结合,这样的关系叫做五行制化。五行制化牵涉到三行之间的关系,讲五行生克都是两行之间的关系。说木能克土,土能生金,金能克木,这三者处于这种状态下,有生有克,才能保持五行木、土、金之间的动态平衡。仅有木克土,无法保证木、土、金之间的平衡。仅有土生金,只有生,没有金克木,木去克土,它被抑制,也无法保证三者之间的平衡。五行之间要想平衡,单纯有生,单纯有克都不可以,必须是生克同时存在,既要互相促进又要互相制约,这才能保证五行之间处于一个平衡状态,才保证了事物和生命过程中处于正常状态。
(三)五行乘侮
相乘就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相乘的规律,次序,与相克同,被克者更加虚弱,就是五行相乘的规律。相侮,就是五行之间的反克。相侮的规律与相克次序相反,或者说与相乘的次序相反。这就是五行乘侮的规律。
在异常情况下乘侮是同时存在的,有乘必有侮,有侮必有乘。以木、金、土为例,当木太过的时候叫气有余,木可以克土,木可以侮金。只要木太过,同时产生两个结果,既可以乘土,就是说异常的克,又可以侮金,两个结果。说乘侮同时存在,当木不及的时候,就是它的功能低下的时候也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金能够加强对木的抑制,金克木;二是土侮金。它不及的时候也是两种结果,一是乘,二是侮。
四、五行学在临床上的应用
中医学利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机体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一)用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归属于五行。从五脏的资生来看,肾水之精以养肝木,肝木藏血以济心火,心火之热以温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肃下降以助肾水。这说明了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来看,肺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上亢,即金克木;肝气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郁滞,即木克土;脾的运化,可以避免肾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的滋润,能够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而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即火克金。中医学还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与自然环境及气候、饮食等的关系。
(二)用五行学说来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
由于脏腑分属五行,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依据五行学说的规律的。如肝病传脾,即木乘土;而脾病及肝,即土侮木;而肝脾之间的相互病理影响,则为木郁土虚或土雍木郁。肝病影响到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即木侮金;影响肾,即子病及母。
依靠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均有其五行归属,据此,可以综合判断患者的疾病。比如,患者面色发青,喜食酸食,脉弦,则可诊为肝病;面色红,口中苦,脉洪大,可诊断为心火旺。又如,痉挛拘急抽风,根据五行归类属木病,从人体脏腑来看,可诊断为肝病;全身水肿,小便不利,五行归类属水病,而病位可定为肾。
根据五行学说,治疗疾病时不仅要考虑发生病变的脏腑本身,还应根据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控制疾病的传变。正如《难经》所论述的:“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当先实脾。”
(三)根据五行学提出治疗原则
1.根据相生规律,提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
(1)补母。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在针灸疗法中,凡是虚证,可以补其所属的母经或母穴,如治疗肝虚证时,选取肾经合穴阴谷。此即虚则补其母,补母则子安。
(2)泻子。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在针灸疗法中,凡是实证,可泻其所属的子经或子穴。如肝实证可取心经荥穴少府,或本经荧穴行间治疗。此即实则泻其子,泻子则母安。
2.根据母子相生的关系,提出以下治疗原则
(1)滋水涵木法
即滋养肾(水)阴以养肝(木)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导致的肝阴不足之证。
(2)益火补土法
即温肾阳(火)以补脾(土)阳的方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导致的脾阳不振之证。在五脏配属五行中,火指心,但自命门学说兴起,对机体的温煦多指为命门之火的作用,即肾阳的作用。
(3)金水相生法
即滋养肺(金)肾(水)阴虚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
(4)培土生金法
即补脾(土)益气而达到补益肺(金)气的方法,适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而致肺虚脾弱之证。
3.根据相克规律,创建了以下治疗原则
(1)培土制水法
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土和水,指脾肾两脏,培土制水,指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以治疗水湿停聚为病,又称温肾健脾法。若肾阳虚不能温脾阳,则肾不主水,脾不制水,水湿不化,治当以温肾为主,兼顾健脾。
(2)抑木扶土法
适用于肝的疏泄太过,木旺乘土之证。木和土,乃肝脾两脏。抑木扶土,即疏肝健脾以治疗肝旺脾虚,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
(3)泻南补北法
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
(4)佐金平木法
适用于肺失清肃,肝火偏盛之证。金和木,乃肺肝两脏。佐金平木,即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又称清肺泻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