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问诊 登录 注册

医誓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首页 / 医典 / 《内科学》第9版 / 第四章 肢端肥大症和巨人症

第四章 肢端肥大症和巨人症

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和巨人症(gigantism)—般是指由于生长激素(GH)持久过度分泌所引起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主要原因为垂体GH瘤或垂体GH细胞增生。发生于青春期前、骨骺未融合者表现为巨人症,较少见;发生在青春期后、骨骺已融合者表现为肢端肥大症,其发展慢,以骨骼、软组织、内脏增生肥大为主要特征,较多见;青春期前骨骺未融合时发病,但病情一直进展至成年后,既有巨人症又有肢端肥大症的表现者称为肢端肥大性巨人症,临床罕见。

肢端肥大症的患病率国外报道大致为(0.3~0.8)/万,年发病率约为0.03/万,我国尚无准确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肢端肥大症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好发年龄在30~50岁,无明显性别差异。

【病因和发病机制】

GH分泌过多的原因主要有垂体性和垂体外性。

1.垂体性  占95%~98%,以腺瘤为主(占垂体瘤的25%~30%),GH瘤70%~80%为大腺瘤。

2.垂体外性  异位GH分泌瘤(如胰岛细胞癌)、GHRH分泌瘤(下丘脑错构瘤、胰岛细胞瘤、支气管类癌等)。

3.其他疾病  偶为垂体GH细胞增生或GH瘤可见于多发性内分泌腺肿瘤综合征、Carney综合征或McCune-Albright综合征。因为遗传综合征均有各自的特殊临床表现,诊断一般无困难。

垂体GH腺瘤发生机制不明,约40%的散发性GH腺瘤与G蛋白调节亚单位(Gas)发生点突变有关,GNAS1为编码GaS的基因,一旦此基因发生突变,Gas则被长期激活,导致GH腺瘤的发生。其他如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激活、下游激素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负反馈抑制GH不足等,也可能导致GH瘤的形成。

【临床表现】

(一)GH过度分泌的表现

1.巨人症  由于GH的过度分泌,促进骨骼生长发育。GH瘤如发生于骨骼融合前,身高均明显长于同龄儿童,持续长高直至青春期发育完全、骨骺闭合,达到1.8m(女性)及2.0m(男性)或以上。软组织可表现为面部粗糙、手脚增厚增大。若垂体瘤持续发展可导致腺垂体功能减退,精神不振、全身无力、毛发脱落、性欲减退等。过多GH可导致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并可继发多种心血管并发症。

2.肢端肥大症  GH瘤若发生于青春发育期之后、骨骺已融合者,则表现为肢端肥大症。

(1)骨骼和关节:病人的外貌变化明显,眉弓和颧骨高突,额骨增生、肥大,下颌增大前突,齿间隙增宽伴咬合困难或错位。枕骨粗隆凸出,胸骨突出、肋骨延长且前端增宽呈念珠状、胸廓前后径增大呈桶状。椎体延长、加宽、增厚,其前部增生较两侧为甚,呈明显后弯和(或)侧弯畸形。椎间孔四周骨质增生压迫神经根而致腰背痛。手脚掌骨宽厚如铲状,手指、足趾增宽,平底足,此在X线片上具诊断特征性。四肢大关节软骨增厚,手指关节骨增生,可伴少量非炎症性渗出液。骨关节症状常见,按其发生顺序为腕管综合征、背痛及周围关节痛。

(2)皮肤及软组织:开始表现为面部、手足等部位的软组织增厚,随后全身皮肤及软组织增生肥大,皮肤变厚变粗,真皮结缔组织及皮下组织增多。皮肤改变以头面部最明显,与骨骼改变共同形成肢端肥大症的特殊面容(图7-4-1)。颜面皮肤及软组织增厚,额部有深皱褶,皮肤线纹减少。鼻肥大,唇厚舌大、声带厚长,扁桃体、悬雍垂及软腭增厚。声音低沉,女性声音变粗,睡眠时出现鼾声。外耳肥厚、鼓膜增厚,可使咽鼓管阻塞,偶伴耳鸣、耳聋。皮脂腺增生肥大,皮肤多油脂,可有皮肤色素沉着、黑棘皮病和多毛。汗腺肥大,出汗多(为病情活动的重要指征)。毛囊扩大,女性多毛。部分病人伴皮赘及多发性神经纤维瘤。

(3)糖代谢异常:GH刺激脂肪细胞甘油三酯的分解,释放游离脂肪酸,刺激胰岛素释放,诱导胰岛素抵抗。大约有60%的病人出现糖耐量异常,约30%的病人出现糖尿病。

(4)钙磷代谢:GH通过两个途径影响钙磷代谢:①刺激肾脏1α-羟化酶活性,使得1,25-二羟维生素D3合成增多,刺激胃肠道钙磷吸收;②GH和IGF-1还直接刺激肾小管上皮磷的重吸收。血磷明显增加,血钙处于正常水平或正常高限。生长激素和活性维生素D3对骨转换都有影响,成骨细胞活性增强,骨转换指标水平升高。部分病人有骨密度增加,骨质疏松多半由继发性雌激素缺乏引起。

(5)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病变主要包括心脏改变和高血压。在GH和IGF-1的长期作用下,约有30%的病人出现心肌病变,心脏明显增大,心室腔呈向心性肥厚,没有流出道梗阻现象。心肌病变的严重程度主要与病程有关。10%的病人诊断时已经存在心力衰竭。不少病人出现血压增高,可能与GH和IGF-1具有抗利钠作用、血容量扩张、睡眠呼吸暂停引起缺氧等因素有关。

(6)呼吸系统:肢端肥大症病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者比普通人群高3倍。GH增高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机制抑制呼吸中枢的兴奋性。周围性因素主要是呼吸道出现梗阻或狭窄,有将近2/3的病人出现打鼾、睡眠呼吸暂停。纯粹由舌根肥大、咽喉部黏膜肥厚引起的周围性睡眠呼吸暂停可出现在约50%的病人。经过治疗GH水平下降,症状可以明显改善。

(7)生殖系统:在疾病早期,外生殖器肥大,男性性欲可增强,但在以后多逐渐减退,发展成阳痿;女性性欲减退、不孕、月经紊乱、闭经。性腺功能减退主要是垂体肿瘤压迫致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减少。部分GH瘤病人合并PRL增高,可加重性腺功能障碍。

(8)致肿瘤作用:GH瘤病人结肠息肉、结肠癌、甲状腺癌、肺癌等疾病发生率可能增加。GH和IGF-1升高是否会促进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的发生目前还有争议。

(二)GH瘤压迫表现

大的GH瘤可压迫正常垂体组织,引起头痛、视物模糊、视力障碍、垂体功能减退、下丘脑功能障碍甚至是垂体卒中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肢端肥大症起病相对隐匿,多发于30~50岁的中青年人,不少病人在经过7~10年的评估、随访后才被最终确诊,而其中只有40%是由内科医生发现并诊断的,大部分病人常因视觉障碍、牙齿不能咬合、月经紊乱、骨性关节炎等就诊于其他相关科室。肢端肥大症病人常合并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病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其死亡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治疗对病人预后极为重要。

(一)定性诊断(确定GH过度分泌)

1.血清GH  生理状态下,人GH呈脉冲式分泌,具昼夜节律性。正常人在运动、应激、急性低血糖时,GH可明显升高。肢端肥大症病人的GH分泌丧失昼夜节律性,且24小时GH分泌水平与脉冲次数均增加。此外,在糖尿病控制不佳、肾衰竭、营养不良,以及应激或睡眠状态下,基础GH水平也可增高。因此,单次随机GH水平不能作为肢端肥大症诊断的可靠依据。

2.GH抑制试验  为临床确诊肢端肥大症和巨人症的“金标准”,亦为目前判断各种药物、手术及放射治疗疗效的常用指标。病人口服75g葡萄糖,分别于服葡萄糖前30分钟,服葡萄糖后30分钟、60分钟、90分钟和120分钟采血测GH浓度,多数肢端肥大症病人GH水平不被抑制。目前的诊断标准是口服葡萄糖耐量后GH不能被抑制至<μg/L。其他动态试验,如GHRH兴奋试验、TRH兴奋试验、多巴胺抑制试验、精氨酸抑制试验等对诊断肢端肥大症有一定价值,但均不如口服葡萄糖抑制试验。

3.IGF-1  血IGF-1是反映慢性GH过度分泌的最优指标,血IGF-1浓度在24小时变化很小,IGF-1的正常范围受到性别和年龄的影响,而不受取血时间、进餐与否、睾酮和地塞米松等的影响,能反映测定前24小时分泌的GH的生物作用;故IGF-1可作为筛选、疾病活动及评价预后的指标。若病人临床上有肢端肥大,但血IGF-1正常,应怀疑有GH分泌瘤栓塞、病情处于非活动期或为类肢端肥大症等。

4.其他垂体功能的评估  应行血催乳素(PRL)、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及其相应靶腺功能测定,确定有无其他垂体激素过度分泌或腺垂体功能减退。如病人有显著的多尿、烦渴及多饮等症状时应评估垂体后叶功能。

(二)定位诊断(确定GH来源)

1.颅骨X线  多数肢端肥大症病人蝶鞍显著扩大,鞍底呈双重轮廓,肿瘤巨大时可破坏鞍背和鞍底。

2.垂体MRI  MRI不仅能发现垂体腺瘤,更能显示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如视交叉、海绵窦等是否受压,肿瘤是否侵犯邻近组织。垂体MRI组织分辨率高,能显示肿瘤内出血、坏死和囊性变,因此,常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3.垂体CT  垂体CT对评价蝶鞍骨质破坏情况、发现病变内或周边的钙化灶较敏感,但在显示微腺瘤方面敏感性较差。

4.胸部和腹部CT  主要用于诊断或排除垂体外肿瘤。

5.其他影像学检查  必要时可用核素标记的奥曲肽显像,或正电子断层扫描(PET)等协助诊断和观察疗效。

(三)并发症诊断

肢端肥大症病人定性、定位诊断后应进行相关并发症包括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心脏彩超、呼吸睡眠功能等的检测;根据临床表现可以选择甲状腺超声,肠镜等检查;进行视力、视野检查,观察治疗前视力、视野改变,同时作为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之一。

(四)鉴别诊断

非典型病例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非垂体GH瘤所致的肢端肥大症/巨人症  临床常见于以下两种情况:①分泌GHRH的肿瘤,主要为类癌、胰腺癌、小细胞型肺癌、子宫内膜癌、肾上腺癌和嗜铬细胞瘤等。GHRH过度分泌则促进垂体GH的过度分泌,但是由于其病程短,一般缺乏肢端肥大症/巨人症的典型表现,升高的GH和IGF-1不被葡萄糖抑制,但血GHRH增高,而垂体GH瘤者血GHRH正常或降低。②非GH分泌的垂体瘤如PRL瘤、ACTH瘤、TSH瘤等偶可同时合成和分泌小量的GH,其临床特点是肢端肥大症/巨人症的表现很轻。

2.体质性巨人和身材过长  引起生长过度和身材过高的非GH因素很多,其中较常见的原因3方面:①胎儿生长过度:主要见于糖尿病母亲分娩的巨大胎儿、脑性巨人症(Sotos综合征)、Weaver综合征等;②产后生长过度:主要见于家族性高身材、肥胖、McCune-Albright综合征伴GH过度分泌、性早熟、马方(Marfan)综合征、Klinefelter综合征、脆性X综合征、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

3.单纯性凸颌症  常被怀疑为早期肢端肥大症,血GH和IGF-1正常。

4.皮肤骨膜肥厚症  有家族聚集特点,多发生于青年男性,其外表与肢端肥大症相似,手、脚增大,皮肤粗糙,毛孔增大、多汗等。X线可显示典型的增生性骨关节病。垂体显示无肿瘤,血GH正常。

5.妊娠面容  有些妊娠期妇女面容变得粗陋,也可有垂体体积增大、视野改变、糖尿病等,但这些现象于分娩数周后消失。

【治疗】

肢端肥大症和巨人症的治疗目标是:①严格控制生化指标;②消除或者缩小肿瘤并防止其复发;③消除或减轻并发症表现,特别是心脑血管、呼吸和代谢方面的紊乱;④垂体功能的保留以及重建内分泌平衡。主要治疗方案包括手术、药物、放射治疗和联合治疗。选择何种方案,主要取决于病情和客观条件。

(一)手术治疗

目前推荐手术作为一线治疗。蝶鞍内微腺瘤(<10mm)最适宜手术切除,而大腺瘤尤其向鞍上发展或伸向海绵窦者手术治愈率降低。手术的功效在于切除肿瘤,明显和迅速缩小肿块体积。微腺瘤切除后痊愈率可达90%,大腺瘤则少于50%。手术并发症有尿崩症、脑脊液鼻漏、脑膜炎、腺垂体功能减退等。无绝对手术禁忌证,相对禁忌证为:病人高龄、意志脆弱,有躯体疾病,出现肢端肥大症的合并症等。

(二)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适应证:①手术后不能持续改善症状的病人;②在某些有不可接受的麻醉危险、有心血管或肺部并发症,以及没有视交叉压迫的大腺瘤病人;③病人有明显中至重度生长激素过量分泌的症状和体征,但没有发现固定的肿块者;④手术或放疗效果不佳或复发者;⑤不能或不愿接受手术或放疗病人的辅助治疗。

肢端肥大症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生长抑素类似物、多巴胺受体激动剂、GH受体拮抗剂:

1.生长抑素类似物  生长抑素类似物主要用于手术治疗不能达标者,控制激素分泌水平。侵袭性肿瘤或大腺瘤手术切除不完全者,可以考虑使用该类药物。若肿瘤切除较完全,复发性较小,而激素控制不满意者,可直接使用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术前使用该类药物缩小肿瘤,能否改善手术效果还不肯定;但如果并发症比较严重,则主张术前先用生长抑素类似物控制症状,增加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

生长抑素类似物不良反应多为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一般持续1~3周,坚持治疗后这些不良反应多可消失。胆石症是生长抑素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报道奥曲肽导致胆石症的发生率约为50%。

2.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可与垂体的D2受体结合,大剂量使用情况下对GH瘤有效。目前主要有两种多巴胺激受体动剂,即溴隐亭和卡麦角林,国内一般应用溴隐亭较多,每日剂量为20mg左右,但其治疗效果较卡麦角林差。卡麦角林单药治疗时仅对不到10%的病人有效。但对于伴PRL分泌的GH瘤可考虑使用,对生长抑素类似物疗效欠佳者可以合用。副作用主要为胃肠道症状、鼻塞、睡眠障碍等,偶有心律失常。

3.GH受体拮抗剂  是治疗肢端肥大症的新方法,培维索孟(pegvisomant)是一种GH受体拮抗剂,其作用部位在外周的GH受体,阻断GH作用,因此这类药物并不降低循环GH水平,治疗初期GH甚至反而增高。因此治疗过程中,GH水平不是有意义的反映疾病活动性的生化指标。GH受体拮抗剂的生化治疗目标是控制IGF-1至正常水平。少数病人对生长抑素类似物存在抵抗,GH受体拮抗剂可作为生长抑素类似物的补充治疗,能有效地降低IGF-1水平,不主张单独使用。

(三)放射治疗

如果考虑用放射治疗,应由有经验的垂体放疗专家在专业中心进行。通常应将放射治疗保留为三线治疗方案,偶可作为二线,但极少用作一线治疗。适应证:①手术无法完全切除肿瘤的病人或肿瘤部分切除的病人;②药物治疗不能控制肿瘤生长的病人;③药物或手术治疗不能使激素水平恢复正常的病人。常规放射治疗能使超过60%病人的GH水平降低及IGF-1水平恢复正常,但最大疗效往往要到放疗后10~15年才出现,在此期间通常需用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

(四)GH瘤的综合治疗及术后监测与长期随访

由于肢端肥大症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慢性疾病,涉及多个学科,容易延误诊断及治疗,进而造成病人的并发症和病死率相应增加。因此肢端肥大症的治疗方案最好由多学科包括内分泌科、神经外科、放射科等共同制定,根据每例病人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达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一般而言,GH瘤无论是大腺瘤还是小腺瘤,是否有侵袭,经蝶手术治疗为首选,而药物及放疗多作为二线辅助治疗。

GH瘤术后1天及出院时,测定血GH。术后第6~12周进行垂体激素检测,以评估垂体功能和激素替代治疗的需要,对于有并发症的病人随访相应的检査项目。术后3个月复査OGTT GH水平、IGF-1水平,并复査垂体增强MRI。根据术后3个月随访结果,在术后6个月选择性复查OGTT GH、IGF-1和垂体MRI等。对于控制良好的病人,术后每年复查1次OGTT GH水平及IGF-1水平,术后每年根据病人病情控制的程度复查鞍区MRI;对于有并发症的病人应每年进行1次并发症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