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是指由嗜肝病毒所引起的肝脏感染性疾病,病理学上以急性肝细胞坏死、变性和炎症反应为特点。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包括无症状和亚临床型(隐性感染)、自限性的急性无黄疸型和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以及少数发展为重症肝炎、肝衰竭。其他非嗜肝病毒,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CMV)等感染后,也可以造成肝功能损伤,不纳入本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毒性肝炎的病因至少有五种: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
为RNA病毒,通过粪-口途径由不洁食物、饮水等传播,潜伏期2~6周,以儿童和青年多见。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
为分子量较小的DNA病毒,主要经血(如不安全注射等)、母婴及性接触等途径传播,潜伏期1~6个月,各组人群均可见,全球逾2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目前我国感染携带率约7%。HBV是我国感染携带率最高的肝炎病毒;根据基因差异,HBV可分为8个基因型(A~H型),我国以B型和C型多见。
(三)丙型肝炎病毒(HCV)
为RNA病毒,主要经血液传播,性接触和母婴途径有较高的感染风险,潜伏期1~6个月,易变异,是慢性化最高的肝炎病毒;根据核苷酸序列同源程度,可将HCV分为6个(1~6)基因型,各型又由若干亚型(a、b、c)组成,如1a、1b、2a、2b、3a、3b)等,基因型分布具有明显地域性。我国以lb型和2a型为主。
(四)丁型肝炎病毒(HDV)
为RNA病毒,分子量较小、有缺陷,不能单独感染致病,必须在HBV-DNA病毒的辅助下才能复制增殖,即HDV的感染需同时或先有HBV-DNA病毒感染的基础,主要通过血源传播,潜伏期1~6个月,各组人群均可见。
(五)戊型肝炎病毒(HEV)
也为RNA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由不洁食物、饮水等传播,潜伏期2~8周,儿童和成人易感。
嗜肝病毒引起肝细胞的损伤,主要包括感染者的免疫应答因素和病毒因素。肝炎病毒进入肝脏后,激活机体的免疫反应,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可直接作用于肝细胞,也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等,引起肝细胞死亡;病毒感染后,肝组织局部的炎症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浸润可导致组织损害。HAV、HBV所致的肝脏损伤主要就是由免疫应答所致。其他嗜肝病毒除了免疫应答的因素外,还有病毒本身也对肝细胞造成损害。
HBV、HCV感染慢性化的机制主要由于宿主的免疫应答减弱、免疫耐受形成,也与病毒分子变异和分泌相关分子,使其逃避机体的免疫反应有关。
【临床表现和分型】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起病急,前期常有发热、畏寒、腹痛、恶心等症状,继而出现明显厌食、乏力、尿色加深如浓茶、皮肤巩膜黄染,黄疸出现3~5天后,上述症状逐渐缓解。孕妇和老人罹患戊型肝炎,易发展为重症肝炎、肝衰竭,表现为极度乏力、食欲缺乏,黄疸进行性加深(总胆红素常>171µmol/L),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并发肝性脑病、肾衰竭和消化道出血等。
HBV、HCV感染人体后可造成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无症状携带者,少数可发生重症肝炎、肝衰竭。急性期的症状为乏力、厌食、尿色加深、肝区疼痛;慢性肝炎大多为非特异性症状,如乏力、腹胀、右上腹隐痛、学习或工作精力减退等。慢性肝炎如持续进展,可发展至肝硬化(本篇第十五章),出现肝脏储备功能下降和门静脉高压的相关症状。部分HBV或HCV携带者,虽有病毒感染的标志,但无明显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的异常,称为无症状携带者。
HDV是与HBV重叠或协同感染的,可使病人的肝炎病情复发或加重。
临床分型:
1.急性期
①急性黄疸型;②急性无黄疸型。
2.重症肝炎
①急性肝衰竭,起病2周内发生肝衰竭;②亚急性肝衰竭,发病15天至26周内出现肝衰竭症状;③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衰竭;④慢性肝衰竭,在肝硬化基础上逐渐发生肝衰竭。
3.慢性期
主要见于部分HBV和HCV感染者,①慢性肝炎;②合并肝硬化。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一)病原血清学检查
HAV、HEV感染时,如IgM抗体(抗-HAV IgM和抗-HEV IgM)阳性,提示现症感染(如初次阴性,可间隔1~2周复査),如IgG抗体阳性,则提示既往感染,或本次感染的恢复期。
HBV感染相关的血清学标志物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和抗-HBc-IgM。HBsAg阳性表示HBV感染;抗-HBs为保护性抗体,其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肝康复及接种乙肝疫苗者;抗-HBc IgM阳性多见于急性乙肝及慢性乙肝急性发作;血清中很难检测到HBcAg,但可检出抗-HBc,只要感染过HBV,无论病毒是否被清除,此抗体多为阳性。
血清中抗-HCV阳性者,提示已有HCV的感染;应进一步检测HCV-RNA,以确定是否为现症感染。血清抗-HCV滴度越高,HCV-RNA检出的可能性越大。
HDV感染后,血清可检测出HDAg或HDV-RNA,或抗-HD、抗-HD IgM。
HBV、HCV和HDV感染时,可从血中检测到病毒分子(HBV-DNA、HCV-RNA和HDV-RNA)的复制滴度。
(二)肝功能生化指标
常见ALT、AST明显升高,也可见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增高;胆汁淤积型病人可见总胆汁酸和碱性磷酸酶增高;重症肝炎、肝衰竭时,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和清蛋白浓度降低。
(三)影像学检查
超声、CT或MRI在炎症期可见肝脏均匀性肿胀、脾脏轻度肿大;在肝纤维化、肝硬化阶段,常见肝脏表面不均匀呈波浪状甚至结节状,脾脏中重度肿大,可见食管和(或)胃底静脉曲张,失代偿期肝硬化可见腹腔积液。
(四)病理学检查
各种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理变化是相同的,其特点包括:①肝细胞变性、坏死;②炎症和渗出反应;③肝细胞再生;④慢性化时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
轻症感染可见肝细胞气球样变性、点状坏死,或灶性坏死、融合性坏死,Kupffer细胞增生,汇管区炎症细胞浸润,或伴有淤胆;病变严重时,可在汇管区(1区)和中央静脉(3区)及两者之间(2区)形成带状坏死,即桥接坏死(bridging necrosis)。慢性肝炎时,可见肝小叶周围碎屑样坏死、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聚集、浸润,常见毛玻璃样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肿胀、排列不规则。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肝硬化,则是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改变,如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需根据流行病学、症状、体征、肝生化检查、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和动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可行肝活检组织检査。病毒性肝炎的诊断要求:①病因诊断;②临床类型诊断。如:病毒性肝炎,甲型,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
急性病毒性肝炎需要与药物性或中毒性肝损伤区别,主要根据流行病学史、服药或接触毒物史和血清学标志进行鉴别;慢性肝炎需要与自身免疫性肝病、Wilson病、脂肪性肝病、药物或职业中毒性肝病以及肝癌相鉴别。
【治疗】
病毒性肝炎病因不同,临床表现多样,变化较多,治疗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病期区别对待。
(一)一般治疗
1.休息
急性肝炎早期,应住院或留家隔离治疗休息;慢性肝炎应适当休息,病情好转后应注意动静结合,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但仍需避免过劳。
2.饮食与营养
急性肝炎者食欲缺乏,应进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清淡饮食;若食欲明显减退且有恶心呕吐者,可短期静脉滴注10%~20%的葡萄糖液、维生素和电解质等。肝炎病人禁止饮酒。
(二)保肝治疗
肝功能异常者,可适当选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甘草酸制剂、双环醇、维生素E等抗炎、减轻过氧化损伤等药物。伴有肝内胆汁淤积的病人,可选用熊去氧胆酸、腺苷蛋氨酸等。
(三)抗病毒治疗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不需要抗病毒治疗;HDV与HBV协同感染所致急性肝炎时,无需抗病毒处理,与HBV叠加感染造成慢性肝炎加重时,可试用干扰素(IFNα)。
HBV感染所致的急性乙肝,一般不需要抗病毒治疗,但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可使用抗病毒治疗,以降低慢性化发生:①HBV-DNA>2000U/ml(相当于104拷贝/ml);②感染时间>4周,而HBV-DNA及HBsAg仍未阴转者;③若能行基因分型,C基因型及D基因型者需抗病毒治疗。
HBV感染所致的慢性乙肝,常需要抗病毒治疗,其指征为:①HBeAg阳性病人,HBV-DNA≥20000U/ml(相当于105拷贝/ml);HBeAg阴性病人,HBV-DNA≥2000U/ml(相当于104拷贝/ml);②ALT水平一般要求ALT持续升高≥2xULN;③肝硬化,无论有无病毒复制。
乙肝抗病毒药物主要有核苷类似物(如替诺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拉米夫定等)和干扰素[如普通干扰素α(IFNα)和聚乙二醇干扰素(Peg lFNα)]。对于初治乙肝病人,优先推荐选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或长效干扰素(Peg IFNα)。
针对HCV的感染,无论急慢性丙肝,所有HCV-RNA阳性病人均应抗病毒治疗。丙肝抗病毒药物和方案主要包括:①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DAA),如索非布韦、达卡他韦、维帕他韦等;②PR方案,即聚乙二醇干扰素(Peg IFNα)联合利巴韦林(ribavirin);③DAA联合PR方案。以口服DAA方案首选。
无论是乙肝还是丙肝,一旦进入肝硬化阶段,则禁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
(四)人工肝或者肝移植
对各型重症肝炎病人,可以运用人工肝或者肝移植进行治疗。
【预后和预防】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均为自限性疾病,不发展为慢性,预后大都良好;但孕妇和老人的戊型肝炎易发展为重症肝炎,病死率可达20%。
乙型肝炎慢性化率约为10%,全球逾2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病人肝硬化的年发生率为2%~10%,失代偿期肝硬化5年生存率为14%~35%。肝硬化病人HCC年发生率为3%~6%。HDV的感染可加重乙肝的病情。
丙型肝炎慢性化率为55%~85%。感染HCV时年龄在40岁以上、男性、嗜酒(50g/d以上)、合并感染HIV并导致免疫功能低下者,可促进疾病进展。一旦发展成为肝硬化,丙肝相关的肝癌年发生率为2%~4%。自从DAA治疗方案应用后,慢性丙肝的临床预后显著改善。
针对HAV、HBV和HEV的感染,已有相关的疫苗注射可以预防;但目前尚无针对HCV和HDV感染的预防疫苗。避免与感染者的过度接触、避免医源性传播(不规范使用注射器、血制品等)、避免性乱交,都是预防肝炎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