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痞之证,主要病位在脾胃。治疗应重视醒脾健脾,条畅气机。脾胃居于中焦,最易互相影响。胃病日久,累及于脾,脾之阳损,运化失职,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中焦运化失常,不得流通,故见胃痞。脾胃虚弱故见纳差,身体消瘦,乏力,面色萎黄。四肢不温为阳虚症候。舌苔白腻说明内有寒湿。寒伤脾胃,故有痞满。《景岳全书》“凡有邪有滞而胀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对这类虚痞,一般以温补之方为主,以六君子汤为基础方加减,如纳呆厌食,可加砂仁等,以健脾祛湿、理气消胀。
患者刘某,女,50岁。自诉患胃脘痞满、纳差半年余,经西医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重度,肠化中度,炎症中度,活动。就诊时见胃脘痞满,纳差(3~4两/天)消瘦,听力衰减,面色萎黄,口臭,肢冷,口干不欲饮,舌红苔白腻,脉弦细。中医辨证为胃痞——脾胃虚弱兼寒湿滞中证。治以健脾和中、理气消痞。方用:香砂六君汤加味。
处方:陈皮10g,炒白术15g,旋覆花(后下)15g,茯苓15g,木香(后下)6g,砂仁(后下)10g,半夏12g,炙甘草6g,党参12g,枳壳18g。水煎服,日2次,早晚饭后1小时服。取5剂。
二诊胃脘部痞满症状有所减轻,食纳好转,口干口渴,舌下静脉迂曲明显,其余症状均有,故原方中改用太子参,加三棱、连翘、薏苡仁、当归以活血利湿消痞。
处方:陈皮10g,炒白术15g,旋覆花(包煎)15g,茯苓15g,木香(后下)6g,砂仁(后下)10g,半夏12g,炙甘草6g,太子参10g,连翘10g,三棱10g,薏苡仁15g,当归10g,枳壳24g。取7剂,煎服同前。
三诊诸症有所减轻,体重增加8公斤,现自觉口气秽臭,口中黏腻,舌淡红,苔白,原方中去木香、砂仁,加台乌药、槟榔、生石膏、蒲公英、鸡内金以健脾和胃、清热利湿。
处方: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5g,炙甘草6g,枳壳15g,白术10g,槟榔15g,三棱10g,薏苡仁30g,太子参10g,蒲公英15g,鸡内金12g,生石膏(先煎)15g,台乌药10g。取7剂,煎服同前。
四诊诸症明显减轻,但觉胃胀,舌淡红,苔白,无其他症状,故继续服用上方7剂后停药观察。患者20多年来,一直精神好,体重复常,无明显不适。